韵借吴仙谱,歌分子建题。家家丽东壁,小小忆南齐。
伐木思嘤啭,编苕类滑稽。雅宜师杜甫,险欲逼昌黎。
大笑方为道,知雄未是溪。喜新硎发刃,难解佩多觿。
结好鱼投水,逃名蚋厌醯。情偏采菖罝,嗜僻味鲜蠵。
不道攒眉入,虚疑闭户栖。神交宁强比,调叶岂终暌。
气合肩差并,诗成手互批。敢攀龙振翼,愧杀马奔沴。
游倦吟劳止,形疲唱简兮。同人那可避,上帝讵方侪。
直是烟霞病,何缘福禄膍。积香欣受饭,攻玉且收䃜。
水宿离鸥鹭,山栖混鳖鴺。归林石齿齿,反驾草萋萋。
回首怜争长,飞神拟上跻。少微盟已定,身隐大湖西。

【注释】

齐:古国名,春秋时有齐、鲁两国。这里泛指齐地。

丽东壁:美丽的东面墙壁。东壁:东边的墙壁。

伐木思嘤啭:伐木的声响让人想起鸟鸣的声音。

编苕类滑稽:编竹器的人与滑稽的人相似。苕:通“箫”。

雅宜师杜甫,险欲逼昌黎:杜甫诗风平易,苏轼想学杜甫;而昌黎韩愈的文辞艰深险怪,苏轼想效仿韩愈。

大笑方为道,知雄未是溪:只有大笑声才能成为正道,知道雄壮的人未必能成为好溪谷(指隐居的地方)。

喜新硎发刃,难解佩多觿:新磨的刀可以开刃,而解佩的玉多,难以解开。

结好鱼投水,逃名蚋厌醯:鱼儿结网投水,蚊子躲避酸味。

情偏采菖罝,嗜僻味鲜蠵:情感偏向于喜欢草本植物,而口味喜好新鲜的鱼鳖。

不道攒眉入,虚疑闭户栖:不知道皱眉进入家门,空疑惑关上门居住。

神交宁强比,调叶岂终暌:在精神上交往不能勉强比拟,音律和诗歌怎能长久分离。

气合肩差并,诗成手互批:诗作完成后互相批改,意趣相合。

敢攀龙振翼,愧杀马奔戾:我敢于攀龙附凤振起翅膀。

游倦吟劳止,形疲唱简兮:游玩疲倦了吟咏停止,身体疲惫唱歌也停止了。

同人那可避,上帝讵方侪:同辈的人哪里可以回避,上天又怎么平等呢?

直是烟霞病,何缘福禄膍:真是烟霞之癖,哪来福禄之忧。

积香欣受饭,攻玉且收䃜:积累香气欣然接受饭菜,进攻玉石暂且收起武器。

水宿离鸥鹭,山栖混鳖鴺:水上住宿远离白鹭,山林隐居混迹鳖鼋。

归林石齿齿,反驾草萋萋:回归自然,石头上有如锯齿状,倒车驾车,草长得又长又密。

回首怜争长,飞神拟上跻:回头羡慕他们争夺地位,希望像凤凰一样飞得高远。

少微盟已定,身隐大湖西:少年时与天地结盟已确定,隐居于大湖之西。

【赏析】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七律,作者借中秋之夜赏月赋诗的机会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抱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首联写诗人观秋月而感发感慨。中秋之夜,明月当空,照映出一片皎洁的光辉,诗人观赏着这轮明月,不禁想起了历史上那些文人骚客们吟咏月亮的情景。其中“家家”句化用李后主《更漏子》词:“见人羞,照花黄。家家尽带黄金榜,何处春蚕丝。”这里的“丽东壁”,即指诗人所居之地东面的墙壁。“小小忆南齐”,南齐谢朓《夜送袁宏声》:“秋风肃肃晨风飔,朝日暒暒移众彩。”此处“小小”指诗人年幼时,“忆南齐”指怀念南朝的谢朓。此二句以史为鉴,以古人自况,写出了自己年少时的情怀和志向,也表明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颔联承上启下,由写月转入咏物抒情。“伐木思嘤啭”一句,既承接上句的“家家”句,又引出下文的“啸咏”;“编苕类滑稽”,既点出“啸咏”的具体内容,又说明自己与那些吹竽鼓瑟的乐师不同,“伐木”者虽不如吹奏乐器的乐师那样受到人们的欣赏,但自己却能从伐木中得到乐趣。“伐木”者虽不似吹管的人那样声调激昂,但自己却能从伐木中得到乐趣。此二句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闲适之情,又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高雅之志。

颈联写自己学习杜甫诗的风格。前两句“雅宜师杜老”中的“杜老”,指的是唐朝诗人杜甫。杜甫被尊称为“杜老”,是因为其诗风平易易懂,平易近人。后两句“险欲逼昌黎”中的“昌黎”,指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其文章辞藻奇崛,风格严峻峭急。苏轼想学习杜甫的平易通俗风格,同时又想效仿韩愈的严正峭厉之笔。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自己学习杜甫诗的心得体会,又表明了自己要超越韩愈的决心。

尾联写自己与同僚们一起吟诗作文的乐趣。前半句“大笑方为道”,意思是说只有大笑声才能成为正道;后半句“知雄未是溪”,意思是说知道雄壮的人未必能成为好溪谷(指隐居的地方),暗指自己并不想成为那种只知雄辩口才却不知如何修身养性的人。后半句“喜新硎发刃”中的“硎”是切肉的刀,“新硎发刃”指新磨的刀刚磨过刃,锋利无匹。后一句“难解佩多𪾢”,中的“𪾢”,是一种用贝壳做的首饰,“难解佩多𪾢”指佩戴的贝壳多得难以解开。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夸赞自己善于吟诗作文,实际上却在说自己虽然善于吟诗作文,但却不喜欢那些繁缛华丽的诗词,而更喜欢简洁朴素的诗句。最后两句“结好鱼投水”、“逃名蚋厌醯”,写的是自己与同僚们一起吟诗作文的乐趣。前句中“结好”指结交朋友,“鱼”在这里代指同僚;后句中“逃名”指逃避名利,“蚋”是蚊子的别称,“厌醯”中的“醯”是醋,“厌醯”指厌恶醋。这两联诗不仅表现了诗人与同僚们一起吟诗作文的乐趣,而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高尚情操。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清幽,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特征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