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门外柳新栽,拂晓长堤露眼开。野老攀条相向语,去年曾被贼烧来。
【注释】
汉东:地名。在今河南邓县南。
词:词牌名,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有固定的曲调。
拂晓:早晨。
长堤:长长的堤坝。
野老:指农村的老人。
相向语:互相交谈。
贼烧:指元末农民军攻陷邓州时,焚烧汉东门。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首句写新栽杨柳,次句写晨露晶莹,三句写老人攀条而谈,四句写前一年遭兵燹之苦。诗人以“去年曾遭贼火烧来”一句,为全诗定下了悲愤的基调。
“柳色初黄,春光已到。”柳色初黄,正是春意阑珊的时候,而“春光”,却已到了。这两句看似矛盾,其实是矛盾中又见和谐,因为柳色初黄,春光已到,说明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万物就会复苏,生机就会勃发,一切就会充满希望了。所以,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说春天已经来到了,但读者从“柳色初黄”和“春光已到”这两个描写性的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春天的到来。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这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解释。这里的“杨柳枝”指的是柳树,“芳菲节”是农历二月仲春时节,也就是柳树吐绿之时,“芳菲节”是美好的时光。然而,美好的时光却总是让人感到遗憾,因为美好时光往往又是离别的时光。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杨柳枝在美好的季节里生长着,它的美好是因为它能送别。这一句中的“可恨”二字,就是用来表达这种无奈之情的。
“野老”二句,诗人用“攀条相向语”这一动作,把“野老”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相互攀着柳条交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而“去年曾被贼烧来”,则是对第二句的解释。这两句是说,去年这个时候,曾经遭受过兵乱之苦,而今年春天,又有人来攀折柳枝了。
这首诗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朴实的。诗人通过对杨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