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谁擒北海鳌,穿林学射南山雉。
笑傲行将下泽车,经纶懒取圯桥履。
草荒三径掩衡门,旧事相逢不忍论。
两鬓缁尘销岁月,一双蜡屐信乾坤。
湖上雨晴飞落木,与子登临散幽独。
杖藜出郭踏江沙,一笑寻僧看修竹。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破浪谁擒北海鳌,穿林学射南山雉。
  • “破浪”形容船只破开波浪前行的壮观,“谁擒北海鳌”暗指有勇者在海上捕获了巨大的鲸鱼,这里的“鳌”(即大鳌)是神话中的巨大生物。“穿林”和“学射”描绘了在密林中学习射箭的景象。整句诗描绘了一个勇者的海上冒险,以及他在森林里射箭的场景。
  • 译文: 勇敢的船长乘风破浪,捕捉了南海的大鳌,穿过森林学习射箭,南山的雉鸡也难逃他的箭下。
  • 注释: 孟思鲁(或称“孟思鲁”,字“子安”,宋代人)。北海鳌(神话中的巨兽,可能指的是鲸)。南山(指南宋时的杭州,诗人可能在此地),射鹿(射箭技艺高超)。
  1. 笑傲行将下泽车,经纶懒取圯桥履。
  • “笑傲行将下泽车”意味着主人公在即将下车时表现出的轻松自如的态度。”经纶”通常用于描述文事、治国等重大事务,这里可能指他不再追求政治上的功名。而“圯桥履”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据说张良在下邳圯上得到黄石公传授兵法的故事。
  • 译文: 在即将离开时,我依旧能保持轻松自在的态度,不再追求经世济世的大事。
  • 注释: 下泽车可能是指准备下车,但尚未完全停稳,因此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从容。
  1. 草荒三径掩衡门,旧事相逢不忍论。
  • “草荒三径”描绘了一个荒芜的景象,”掩衡门”则表明这个地方已经废弃不用。”旧事相逢不忍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不舍。
  • 译文: 荒芜的田野,曾经通往家园的小径已被野草覆盖,只能看到破旧的大门。面对旧日的回忆感到痛苦,不愿提及。
  • 注释: 孟思鲁可能在此地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日子。“衡门”是简陋的门楣,常用来象征隐居。
  1. 两鬓缁尘销岁月,一双蜡屐信乾坤。
  • “两鬓缁尘”形容年岁已高,头发已变白。”一双蜡屐”则是指穿着用来行走的木屐,这通常是老年人才会做的。
  • 译文: 随着岁月流逝,两鬓的白发渐渐消失,而那双木质的鞋子见证了一生的经历。
  • 注释: 缁尘(黑色的尘埃)通常用于描绘老年的形象。蜡屐(用蜡制成的鞋)是一种传统的鞋类,老年人穿以减少脚部摩擦。
  1. 湖上雨晴飞落木,与子登临散幽独。
  • “湖上雨晴飞落木”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湖面上飘落的树叶景象,可能是在春末夏初的季节。”与子登临散幽独”表明与友人一起登山赏景,享受宁静的时刻。
  • 译文: 雨过天晴,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飘落的树叶如同空中飞舞的蝴蝶。与友人一同登上高处,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 注释: 孟思鲁可能在一个宁静的春天,与友人共赏湖光山色。
  1. 杖藜出郭踏江沙,一笑寻僧看修竹。
  • “杖藜出郭”描绘了一个人拄着拐杖从城外走来的情景。”一笑寻僧看修竹”则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译文: 我拄着拐杖走出城去,漫步在江边的沙滩上,然后去寻找僧人一起欣赏竹林的清幽。
  • 注释: 孟思鲁选择在自然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平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体验,展现了一位中年士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首句描绘了一个英雄豪杰的形象——在海上捕获巨鳌,并在森林中射鹿。接着四句展示了人物对于过去辉煌不再的追求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喜爱,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湖光山色和与友共游的悠闲情景。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