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登临拂帽纱,十年回首一长嗟。
只今城郭多秋草,何处池台有菊花。
泽国雨垂龙影断,海天风急雁行斜。
清尊久覆无烦问,拟折茱萸试煮茶。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八日写的。诗题“述怀”即抒发胸中郁积的感情,所以诗里充满了深沉的忧愤。

首句“九日登高拂彩衣”,点出“重阳节”,说明诗人当时已身临其境。次句“回首十年多故人”,表明诗人对时局深感忧虑,而“一长嗟”三字,则充分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这两句从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细味之,却有无限情意蕴涵其中。

颔联“只今城郭多秋草”,“只今”二字,把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都包括进去,使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秋草”既指荒凉破败的长安,也暗喻诗人自己。“池台有菊花”一句,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秋天的池台边,到处都有盛开着的菊花。这一联通过对比,更显出了“多秋草”的凄凉之感。

颈联“泽国雨垂龙影断,海天风急雁行斜”,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诗人站在高处,远眺前方广阔的原野,只见泽国上空雨云密布,遮蔽了太阳的光辉;天空中飞鸟成行,排成人字形,向南方飞去。诗人用“泽国雨垂”、“海天风急”来形容自然景象的雄伟,用“龙影断”、“雁行斜”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处境。这四句诗虽然都是写景,但却都与诗人的内心活动相联系着。

尾联“清尊久覆无烦问,拟折茱萸试煮茶”,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他想到自己虽然身处异乡,但只要自己能够自力更生,就不必过分忧伤。于是,他拿出酒壶,斟上美酒,准备痛饮一番。他打算把茱萸挂在门上,喝过酒后,再煮茶品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值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十多年,战乱造成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恢复,诗人在成都草堂过着隐居生活,因此此诗以抒发伤时之情为主调。开头四句,写诗人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城郊所见所感。诗人首先点明时节为“九月八日”,然后写自己在登高途中的情状:“九日登临拂彩衣”。这里“彩衣”一词,既是说天气转凉了,也是说自己年迈体衰,衣服旧了的意思。“十年回首一长嗟”,这是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全非的结果。诗人由登高见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不由感慨万分。这两句,看似平平叙来,实际上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颔联两句,写诗人对当前时局的深切忧虑。“池台有菊花”,诗人想象着在池台上观赏菊花的情景:在秋风萧瑟中,百花凋零殆尽,唯有菊花还在开放。这两句诗通过菊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担忧。

颈联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泽国雨垂,龙影断;海天风急,雁行斜。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与诗人的孤独处境相对比,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尾联两句,诗人用饮酒作乐来表达自己的乐观情怀。他拿出酒壶,斟上美酒,准备痛饮一番;他还打算把茱萸挂在门上,喝过酒后,再煮茶品尝。这两句诗虽然只是简单的描写,但却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九日登高所见所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融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