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琼山一点平,三更津吏报舟行。
沙头潮汐常依候,水面风涛敢计程。
箫鼓雄沉鱼起舞,帆樯高下火争明。
乍眠欲坐还欹侧,卧听黎歌踏桨声。

【解析】

此诗是一首纪事诗,描写诗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渡海至琼州府。首句“南望琼山一点平”点明了地点,“三更津吏报舟行”交代了时间、人物和活动。“沙头潮汐常依候”“水面风涛敢计程”、“箫鼓雄沉鱼起舞”等诗句,描绘出海上景色。最后两句写夜宿琼州的所见所闻。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由远及近,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答案】

译文:

远远地眺望着琼山,它犹如一颗平地的明珠。深夜三更,守在港口的官吏来报告,船正行驶着。

海边的沙滩上,潮水涨落常常依傍着船只等候,水面上风浪激荡,怎能计算行程呢?

雄浑的军乐声使鱼儿都为之起舞。高高的桅杆与低低的船帆相映照,火光争奇斗艳。

半夜里醒来想坐起来,又觉得身子不舒适,侧身躺着,听到海南黎族百姓划木筏唱歌的声音。赏析:

本诗是一首纪事诗,记录了作者于二月二十九日夜渡海至琼州府的经过。

第一二句“南望琼山一点平,三更津吏报舟行”,点明地点是琼州府;“南望”一词表明是在夜晚,而且视线中看到的是南方的一片平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山峰,而那山峰又显得那么遥远和模糊。“三更”表明这是深夜时分。“津吏”即港口官员,“报舟行”说明此时正是乘船出发的时候。“津吏”这个身份特殊的人,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往目的地的通道,也为诗歌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第三句“沙头潮汐常依候”,承接上句,写出了海上景色。“沙头”指靠近沙滩的地方,“潮汐”即海水涨落,“依候”则表示经常如此。这句的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时,沙滩上的潮汐就依傍着船只等待,仿佛是它在招呼它即将到来的旅伴一样。“常依候”既表现出了大海对航行者的关怀,也暗示了大海的宽广和辽阔。

接下来四句,作者的视线从海面转到岸边。“水面风涛敢计程”,这一句是写岸上的景色。“敢计程”表达了作者面对浩瀚大海时的渺小和无力感。他虽然知道前面还有漫长的旅程,但他却无法预知自己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地,因此只能无奈地发出感叹。

诗笔又转向船上。“箫鼓雄沉鱼起舞”,描述了船上的情景。“箫鼓”指吹奏乐器的声音,“沉”在这里有低沉的意思。“雄沉”一词形容箫鼓声宏大而深沉,能够使鱼都为之起舞。这里的“雄”字用得十分生动形象,它不仅描绘出了箫鼓声的雄壮,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同时,“鱼起舞”也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气氛。

“帆樯高下火争明”,这句进一步描绘了海上景色。“帆樯”指的是船上的帆和桅杆,它们在风中摇曳着。“火争明”则是指船帆上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竞相争奇斗艳。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海上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旅行的期待和向往之情。

最后两句“乍眠欲坐还欹侧,卧听黎歌踏桨声”,写诗人在船上的生活。“乍眠欲坐还欹侧”描述了诗人在睡觉时的状态。他刚刚躺下准备休息,但又觉得身子不舒适,于是起身靠在船舷上。“卧听黎歌踏桨声”则是说他躺在船上,听着海南黎族百姓划木筏唱歌的声音,感受着他们的歌声和生活气息。

整首诗通过描绘海上景色、表达内心感受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年轻诗人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