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二亩田,力薄耕不胜。
分田籍农父,所冀得斗升。
丰年本狼藉,薄俗乃侵陵。
一日凶旱来,颗粒遂不登。
我廪既莫实,公租方急徵。
叹息谢农父,此岂人所能。
天时一何常,盈歉古相乘。
宁为敛者嗔,毋为贫者憎。
【注释】
述怀: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二亩田:一亩为二百四十四平方尺,即约六分之一顷地,合今亩为二亩半,合古亩为一亩。
力薄耕不胜:自己力量不够,耕田不能胜任。
分田籍农父:将田地分给农父,希望他能够耕作。
所冀得斗升:所期望的只是能得到一些谷物。
丰年本狼藉,薄俗乃侵陵:丰收之年本是杂乱无章的,而贫困之民则被侵扰掠夺。
凶旱来:天旱来临。
颗粒遂不登:庄稼都枯死了。
我廪既莫实:我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公租方急徵:官府正在紧急催讨租税。
叹息谢农父:叹息着对农父说谢谢。
此岂人所能:这难道是人力所能及的吗?
天时一何常,盈歉古相乘:天道多么不公平啊!年成的好坏,古今都是如此相互更替。
宁为敛者嗔,毋为贫者憎:宁可让那些征收赋税的人发怒,也不要让穷人怨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作品。皮日休(公元838~890年),字袭美,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朝官员。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富有时代色彩,语言简练有力,富有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丰收之年却无法收获的无奈与辛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问题。诗人通过对农民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他对公正、公平、平等的追求。
全诗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诗人以“我有二亩田,力薄耕不胜”开始,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辛酸;然后通过“分田籍农父,所冀得斗升”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期待;接着通过“丰年本狼藉,薄俗乃侵陵”揭示了社会现实;最后通过“宁为敛者嗔,毋为贫者憎”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农民生活的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