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贫无储粟,我稼早已萎。
朝夕惧不充,矧此岁月滋。
朝饮南涧泉,暮采北山藜。
苟焉免饥渴,庶无罹崄巇。
西里有高门,连囷积如茨。
露溢到鸡犬,烹炰穷岁时。
乃知凶旱年,徒为志士饥。

【注释】

悯旱:怜悯早灾。我贫无储粟,我稼早已萎:我贫穷,没有存粮,我的庄稼已经干枯了。

朝夕惧不充:早晚都担心无法维持生活。矧(sè)此岁月滋:何况现在连年遭受天灾人祸。

朝饮南涧泉,暮采北山藜:早上喝南边山涧的水,傍晚采摘北边的草药。

苟焉免饥渴,庶无罹崄巇(xuán xī):如果能够免于饥饿和灾难。

西里有高门,连囷(qūn)积如茨(cí):西边有富裕人家,粮食堆积如山一样。

露溢到鸡犬,烹炰(páo)穷岁时:田里的庄稼都被露水浸湿了,以致连家禽家畜的饲料也成了问题。烹炰(páo),烹调;穷岁(zuì),一年。

乃知凶旱年,徒为志士饥:才知道是灾害之年,只是志士们却因此而饥饿受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时值大旱,作者因贫困无以度日而作此诗。

首联写诗人在饥荒面前所感到的无奈与恐惧。“我贫无储粟,我稼早已萎”两句说:“我贫穷得连粮食都没有,我种植的庄稼早就枯萎凋谢了。”诗人用“无”“已”二字写出了自己的窘迫和困窘处境,“朝夕惧不充,矧此岁月滋”,诗人担忧自己连一天都难以支撑下去,更不用说这漫长的岁月了。“夙(sù)夕(xiē)”二字,表现了诗人的惶恐不安。

颔联写诗人在饥荒面前的忧心忡忡。“朝饮南涧泉,暮采北山藜”,早晨喝南边山涧的水,傍晚采集北边的草药。诗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流浪,四处奔波,但仍然无法摆脱困境。

颈联写诗人在饥荒面前的痛苦挣扎。“苟焉免饥渴,庶无罹崄(xiǎn)巇(xí)(险:灾祸),”诗人乞求上天保佑能够免除饥渴灾难。“西里有高门,连囷积如茨(cí)”,西部有富裕人家,粮食堆积如山一样。“露溢(yì)到鸡犬,烹炰(páo)穷岁时”,田里的庄稼被露水浸湿了,以至连家禽家畜的饲料都成问题。

尾联写诗人对天灾人祸的感叹。“乃知凶旱年,徒为志士饥”,才知道这是灾害之年,只是志士们却因此而饥饿受苦。诗人用“知”字点明自己的感叹,表达了对天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徒为志士饥”,意指这些志士因为天灾而饱受饥寒之苦,他们虽然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诗人在贫困和灾难面前,不得不四处流浪、乞讨以求生存。然而,他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为困难所屈服。同时,他也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