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我去家日,温风临绪春。
兹还大火中,草木浩发新。
念昔罹兵来,庐井屡摧湮。
琴书委泥潦,桑果荡为薪。
悄无鸡犬喧,焉得晤旧邻。
人生岂无营,返故各有因。
譬彼南飞鸟,恋巢心所亲。
永怀事栖止,此里俗固淳。
言笑抚弱子,息偃谢朝绅。
谁为物外婴,而使忧患臻。
天道谅不远,吾行当力遵。
所欣檐间雀,不厌今年贫。
【注释】
- 始我去家日,温风临绪春:我离家的日子。温风,春风和煦,温暖宜人。
- 兹还大火中,草木浩发新:这里回到了大地上。大火,指夏季,夏季是草木生长的季节。
- 念昔罹兵来,庐井屡摧湮:回想起过去遭受战争的祸害,家园多次被毁。
- 琴书委泥潦,桑果荡为薪:我的琴书丢在污泥里,桑树果实被用作柴火。
- 悄无鸡犬喧,焉得晤旧邻:寂静之中,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怎么能够见面与邻居们交谈呢。
- 人生岂无营,返故各有因:人生难道不需要营谋吗?回归故乡各自有原因。
- 譬彼南飞鸟,恋巢心所亲:就像南飞的鸟儿眷恋自己的巢穴一样,我依恋着这个地方。
- 永怀事栖止,此里俗固淳:长久地回忆生活起居的地方,这里是风俗淳朴的地方。
- 言笑抚弱子,息偃谢朝绅:说着笑着抚摸孩子,让孩子休息,远离那些官位。
- 谁为物外婴,而使忧患臻:谁说是超然物外的人,却使得忧愁困扰自己。
- 天道谅不远,吾行当力遵:天道不会太远,我一定会坚持走自己的路。
- 所欣檐间雀,不厌今年贫:我所喜欢的是屋檐下喜鹊的鸣叫,也不在乎今年的贫穷。
【赏析】
《六月自流江返林居》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离开长安后写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归隐山林的决心。
首联“始我去家日,温风临绪春”,开篇直接点出离别的时间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紧接着,诗人又通过“兹还大火中,草木浩发新”描绘出家乡的景色,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颔联“念昔罹兵来,庐井屡摧湮”,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他回忆起过去遭受的战争的磨难,家园多次被毁,表达了深深的哀痛和无奈。
颈联“琴书委泥潦,桑果荡为薪”,则进一步揭示了家乡的现状。诗人的琴书被丢在污泥里,桑树果实被用作柴火,展现了家园破败、生活困苦的景象。
诗人以“悄无鸡犬喧,焉得晤旧邻”抒发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远离喧嚣,与邻里和睦相处。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只能独自面对孤独与寂寞。
尾联“言笑抚弱子,息偃谢朝绅”,则是诗人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的体现。他在言笑之间安抚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安心休息;他还让孩子们远离那些官场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最后两句“谁为物外婴,而使忧患臻?天道谅不远,吾行当力遵”,则是诗人对于归隐山林的决心的表达。他认为,归隐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能够摆脱世俗纷扰,享受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坚信天道会保佑自己的归隐之路,并坚定地走向这条道路。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也体现了他追求宁静、淡泊名利的理想境界。同时,通过对家园破败、生活困苦等现实的描绘,更加突出了归隐山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