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虺各有穴,合在岩谷陬。
明明庭宇间,岂尔之所游。
灵蟾无爪牙,草宿甚优游。
尔乃攫食之,吞噬不少休。
嗟尔毒螫性,吐焰若火抽。
潜乘夜色暝,巧伺人迹幽。
触草或尽死,杀人甚戈矛。
恻恻仁者心,嫉之若仇雠。
奋挺往击之,妖言焉得留。
首毙文锦裂,钩尾委不收。
观者愤稍抒,蟾脱金背浮。
呼童出弃此,转置湖水头。
犹恐毒流波,瘗之向崇丘。
念昔大禹治,驱蛇菹泽投。
叔敖患两首,阴德跻公侯。
圣哲忽已远,草木塞道周。
纷纷蛇蜮交,毒疠遍九州。
养虎方刲豚,食狼乃刳牛。
彼哉独何心,良善生怨尤。
我歌杀蛇篇,歌竟泪自流。
为此乃旷逵,古人谁与俦。
【注释】
蛇虺(huī):毒蛇。
穴:洞,巢穴。
岩谷陬:山间的小道边。
庭宇间:庭园里。
灵蟾(chán):月亮。
爪牙:爪子和牙齿。
草宿:指月中的蟾蜍。
游:游玩。
攫(jué)食:咬东西吃。
吞噬(shì):吞食。
毒螫性:有毒的本性。
吐焰:喷火。
潜:偷偷地。
乘夜色暝:趁着天色昏暗。
巧伺:巧妙地寻找。
触草:碰触草木,即触草木而死。
戈矛:兵器,这里指用毒物伤害人的武器。
恻恻仁者心:仁慈的人的心肠。
嫉:厌恶。
愤稍纾:愤怒稍稍消解。
文锦裂:花纹绣着五彩丝织品的衣服裂开。
钩尾:长尾巴。
委:丢弃。
弃此:扔掉这些东西。
转置:移动,放在这里。
毒流波:毒气四溢如波涛。
瘗:掩埋。
驱蛇菹(zū)泽投:驱赶毒蛇到沼泽中去。
叔敖:楚成王的大臣。他曾经患两首,用毒箭射死了一只两头蛇而得到楚成王的赏赐,所以称“叔敖患”。
阴德:暗地里的好处。
圣哲:圣人和贤哲。
忽已远:已经过去很久了。
草木塞道周:草木丛生,道路不通。
交:相杂,交错。
生怨尤:因此产生怨恨。
我歌杀蛇篇:我吟咏《杀蛇篇》。
旷逵:宽广的大路。
古人谁与俦(chú):古人谁能和我相提并论?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杀蛇篇》是一篇古代寓言诗,写一位仁人志士为害人的毒蛇所伤,悲愤填膺,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对那些害人和残害人民的恶行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共七十二句,可分为五段,第一段八句,第二段十六句,第三段十八句,第四段十七句,第五段十九句,每段之间以逗号相隔,形成明显的层次感。
前四句写毒蛇各有洞穴,互相躲藏,它们在山间岩谷的小道旁,明知道有人的地方不是它们的栖息之地,然而却要在那里安身立命,这就暗示了这些毒蛇的本性是如此凶残,如此残忍。
中间六句写毒蛇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利齿,但是仍然会到处寻觅食物,甚至不惜吞噬无辜的人类。这几句是对上文“各有所处”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同时也暗示了这些毒蛇虽然外表温顺无害,但内里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和杀机。
后十句写毒蛇的危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连仁慈的人也会感到愤怒,甚至会像对待仇敌一样对待它们。这十句话是对前文所说的“岂尔之所游”的进一步发挥,也暗示了这些毒蛇对人类的危害是如此之大,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接下来的十句是对那些被害者的同情和悼念,他们因为毒蛇的侵害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甚至失去了生命。这里的“恻恻”,就是对被害者的同情和哀怜的意思。
然后十句是对于毒蛇的谴责和控诉,它们是如此的残忍和无理,竟然敢在人们的背后发动攻击,甚至不惜使用毒药来伤害人的生命。这里的“嫉”,就是对于毒蛇的厌恶和痛恨的意思。
接着十二句是对那些害人者的谴责和警告,他们的行为是如此的恶劣和残忍,不仅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加以保护,而且还敢于向无辜的人下手。这里的“愤”,就是对于害人者的愤怒和不满的意思。
最后十句则是对那些害人者的谴责和警告,他们的行为是如此的邪恶和不仁,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达到目的。这里的“嫉”,就是对于害人者的厌恶和痛恨的意思。
整首诗通过对毒蛇和害人的描绘和讽刺,表达了作者对于善良、仁慈、公正、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和危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