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词赋许生平,三十潜修不近名。
覆醢可怜由也死,引棺难致巨卿情。
欲传遗稿寻馀烬,谁托诸孤出乱兵。
玉貌不因排世难,高秋何事坐围城。

根据您提供的诗句,这是一首表达对一位已故之人的怀念与哀叹的诗。接下来将逐一解释每句诗的含义以及相关的关键词注释:

  1. 曾于词赋许生平:在文学和诗词中度过一生。
  2. 三十潜修不近名:三十岁时专心于学问和修养,远离世俗名利。
  3. 覆醢可怜由也死:指孔子因言获罪被驱逐出境,其言论如覆醢(一种调味品)般令人惋惜。
  4. 引棺难致巨卿情:难以挽回孔子的高洁人格。
  5. 欲传遗稿寻馀烬:想要保存他的遗作,如同寻找残余的灰烬。
  6. 谁托诸孤出乱兵:询问谁是能承担起重任的人,即谁能继承孔门的道统。
  7. 玉貌不因排世难:即使容貌如玉,也不因社会的艰难困苦而改变其志向。
  8. 高秋何事坐围城:秋天里为何无事可干而只能被困在城中。

下面将这首诗进行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悼念先贤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孔子的形象和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其一生的敬仰和对其去世的悲痛。全诗情感深沉,通过对孔子生平的描述,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悼亡诗。
接下来是对每一行的详细翻译和解析:

  • 第一行:“曾于词赋许平生”:在文学创作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 词赋:古代文学体裁之一,指韵文。
  • 许平生:用尽了一生的时间。
  • 第二行:“三十潜修不近名”:三十岁时专心于学问和修养,远离世俗名利。
  • 潜修:隐居修炼,这里指专心致志地学习或修行。
  • :名声、地位。
  • 第三行:“覆醢可怜由也死”:指孔子因言获罪被驱逐出境,其言论如覆醢般令人惋惜。
  • 覆醢:调味料,比喻言论或行动带来的后果。
  • 由也:此处指孔子,由,通“御”。
  • 第四行:“引棺难致巨卿情”:难以挽回孔子的高洁人格。
  • 巨卿:大官、显贵。
  • :情操、品格。
  • 第五行:“欲传遗稿寻馀烬”:想要保存他的遗作,如同寻找残余的灰烬。
  • 遗稿:未发表的诗文或作品。
  • 馀烬:残余的灰烬,比喻遗留下来的东西,这里用来比喻孔子的遗作或思想。
  • 第六行:“谁托诸孤出乱兵”:询问谁是能承担起重任的人,即谁能继承孔门的道统。
  • 诸孤:代指弟子们,诸,表示众多。
  • 出乱兵:整顿混乱的局面,这里指治理国家或恢复秩序。
  • 第七行:“玉貌不因排世难”:即使容貌如玉,也不因社会的艰难困苦而改变其志向。
  • 玉貌:形容人的品质高尚,如美玉般纯洁无瑕。
  • 排世难:面对世间的困境和社会的磨难。
  • 第八行:“高秋何事坐围城”:秋天里为何无事可干而只能被困在城中。
  • 高秋:秋季,特指深秋时期。
  • 坐围城:被围困在城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先贤孔子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孔子去世的深切哀悼。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孔子一生品质和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孔子去世后留下的空虚和遗憾的感受。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对孔子的描写和对其去世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