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不待人情反覆间。人情有正方有反,有仰方有覆;
当其未反未覆时,尚觉彼此两相关。如今人情首尾都险绝,安有正反、仰覆之二端。
呼天谈节侠,指水结盟坛;芬芳可以佩,甘美可以餐。
此时蜜中已藏剑,岂有肝胆许所欢。吁嗟乎!吾不能如鹿豕之蠢、木石之顽,安能与人无往还;
往还未竟凶隙成,闭门静坐不得安。行路难,念之使人心胆寒。
【译文】
行路难,不待人情反复间。人情有正方有反,有仰方有覆;在未反未覆时,尚觉彼此两相关。如今人情首尾都险绝,安有正反、仰覆之二端。
呼天谈节侠,指水结盟坛;芬芳可以佩,甘美可以餐。此时蜜中已藏剑,岂有肝胆许所欢。吁嗟乎!吾不能如鹿豕之蠢、木石之顽,安能与人无往还;
往还未竟凶隙成,闭门静坐不得安。行路难,念之使人心胆寒。
【注释】
行路难,行路的困难。
人情:人的情意。
反:相反,相对。
方:方才。
当其未反未覆时:当它没有发生矛盾的时候。
首尾:头尾。
险绝:险恶,危险。
呼天谈节侠:呼天为言谈之对象,以豪杰自况。
指水结盟坛:指着河水宣誓结成联盟。
芬芳:香气馥郁。
佩:佩带。
肝胆:比喻真诚的友谊。
吁嗟乎:叹词。
蠢:迟钝,愚笨。
木石之顽:木头石头一样笨拙,指人的品质。
往还未竟凶隙成:往还还没有结束就发生了凶恶的裂痕。
得:得到。
心胆寒:形容极度恐惧。
【赏析】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行路难”的原因;第二部分用典抒发感慨;第三部分写自己的态度和做法。这首诗运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诗一开篇就提出“行路难”,但接着笔锋一转,说“不待人情反复间”。这里所说的“反复间”,指的是人们之间复杂的交往关系和利害冲突。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因此,他发出了“人情有正方有反,有仰方有覆”的感慨:“人情”是复杂的,“有正”也有“反”,“有仰”也会有“覆”。“正”与“反”,“仰”与“覆”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诗人进一步指出,在人们尚未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之间还有相互关心的一面。但是,这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并不长久,一旦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诗人用“安有正反、仰覆之二端”这句话概括了这一现象。
诗人用“呼天谈节侠”和“指水结盟坛”两句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他认为,那些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永不停息地追求真理和正义。诗人用“芬芳可以佩,甘美可以餐”这两句话来赞美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像鲜花和美酒一样美好,值得人们去珍爱和享用。
现实并非如此美好。诗人感叹道:“此时蜜中已藏剑,岂有肝胆许所欢。”意思是说,现在的社会就像蜜糖中的利刃一样可怕,人们很难找到真正值得信任和亲近的朋友。他对此感到十分痛心和失望。
诗人以“吁嗟乎!”作为本诗的结尾,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无奈之情。他叹息自己无法像鹿或猪那样愚蠢无知;也不愿像木头或石头那样呆板顽固。他渴望与人交往往来,但又担心这种往来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行路难》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诗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