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徵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徵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注】司马氏: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字长卿;吴君隐之:即吴隐之,东晋时期的名臣;贪泉:位于广东廉江市境内,传说中饮此泉水者会贪婪无厌。

古诗翻译
昔日司马相如(这里指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路过贪泉时饮用了泉水,并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后来吴隐之以廉洁终其一生,因此后人称颂清廉的人都说“吴刺史”。有元宪副吴君在广西担任职务时,便将饮泉亭命名为“饮泉”,以表彰他的廉洁,同时宪副的清廉也与吴刺史相呼应。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因征召而召唤,征召他谈论“饮泉亭”三个字,征召我撰写文章。我过去见别人讨论刺史饮用泉水的事,有人担心这样会矫饰人心,对此我不以为然。君子以自身为榜样,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抵制邪恶的说法,纠正人们的心志,弘扬正义的言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又怎能因此而担忧并加以非议呢?
人的生命长短是由天决定的,我们不能强求。但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处事是否得当,取决于他自己,一个人的心是否善良或贪婪,完全由自己决定,难道是外界事物所能轻易改变的吗?如果真有一口泉水,说要饮用者就会死亡,那么我会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地去饮这泉水。死并不属于我能够控制的范围,但即使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也会选择去饮那泉水,而不是苟且偷生。这是不屈从,也是无益的沽名钓誉。那么对于君子来说,他们自然不会去这样做。一个真正大丈夫的心应当充盈仁爱,行为应当遵守礼法,即便被刀剑逼迫也不会屈服于非义,即使面临火焰也不动摇于非义,难道是区区一瓢水所能迷惑得了的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历史上两个故事来表达作者对廉洁正直的重视。首先,吴隐之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名臣的高尚节操和清廉形象,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通过命名饮泉亭来鼓励他人效仿,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其次,宪副的故事则展示了即使是在现代,那些坚持原则和道德的人依然受到尊重和敬仰。

整首诗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这种品德的认可。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和圣人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内心世界的高尚。这种内在品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修炼和自我提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一个人的行为和抉择应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价值判断,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模仿或追随。

诗中的“一勺之水”隐喻了表面现象的脆弱,暗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在的坚定和纯洁。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到他们的外在成就,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精神和品质追求。这种评价标准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