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赋》。全文如下: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译文:
山上离人们稍微有点远,只有先生乐于游玩,但是跟随的人却有很多在黎明和黄昏的来往中感到困难,所以最后选择了山洞作为居住的地方。带着几个儿童,拿起刚摘下的竹笋来种植小米,吃着植物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候会穿上鞋子登上山崖,靠着茂密的树木长啸,或者下来到清澈的溪流边。樵夫唱歌从树林里出来,就拍着石头和他们的歌声应和。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真正的乐趣。
先生的话这样说:“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只知道快乐本身是快乐的,却不知道痛苦的存在本身就是快乐;人们只知道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快乐和痛苦之间又能相差多少呢!现在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坐在华丽的堂屋上,嘴里不尝苦味,身上不经历农民的劳作,睡觉一定有厚厚的被子,吃饭一定很美味,出入都由奴仆驾车,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快乐。可是一旦命运走完尽头,遭遇灾祸,就会不知道自己享受的肥甘厚腻的身体,不能适应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即使想要像乡下人一样卑微、卑贱、卑躬屈膝,在荒野中求生存,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不是吗?这不正是由于过去的快乐成为了现在的苦难吗?所以孟子说:‘上天降下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必定先使他们内心受到煎熬,筋骨受到劳顿,身体受饿。’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苦楚就是我的欢乐,而我的欢乐就是他的苦难。我听说井水因为甘甜而干涸,李子因为苦涩而更香。夫差因为喝醉酒而灭亡,勾践因为卧薪尝胆而复兴。这不是也正如上面说的吗?”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名篇之一,描绘了山林中的隐居生活和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中通过对比“乐”和“苦”,表达了人生苦乐相随的观点。苏轼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人生的快乐和痛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生活中的快乐往往伴随着痛苦,而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痛苦的接纳和克服。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哲理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