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绍曰:“朝廷新定,未可轻动。”鲍信见王允,亦言其事。允曰:“且容商议。”信自引本部军兵,投泰山去了。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尽归掌握。私谓李儒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卓喜。次日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谁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众皆侧耳。卓曰:“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诸官听罢,不敢出声。

【译文】
车驾行驶不到几里路,忽然看到旌旗遮天蔽日,尘土飞扬。一枝兵马来到,百官失色,皇帝也大惊失色。袁绍策马出去询问:“是什么人?”绣旗影里,一员将飞出,厉声问道:“天子在哪儿?”皇上战栗,不知如何回答。陈留王勒马向前问:“来的是谁?”董卓说:“我是西凉刺史董卓。”陈留王问:“你来这里是为了保护皇驾吗?还是来劫驾呢?”董卓回答说:“特来保护皇驾。”陈留王问:“既然来了保护皇驾,天子在这里,为什么不下马?”董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用言语安抚董卓,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失语。董卓暗地感到奇怪,已经怀有废立的心思。那天回到宫里,见到何太后,都痛哭起来。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恐不安。卓出入宫庭,毫无顾忌。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袁绍说:“朝廷刚刚建立,不可轻举妄动。”鲍信见了王允,也说了这件事。王允说:“且容我商议一下。”信便自己率领本部人马,投奔泰山去了。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的兵马,全部掌握在手中。私下对李儒说:“我欲废帝立陈留王,怎么样?”李儒说:“现在朝廷无主,如果不趁此时行事,就迟了。明日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告知他们要废立;不遵从的人,杀了他,则威权行使就在今日了。”董卓大喜。第二天,他设宴款待公卿,公卿们都很害怕董卓,谁敢不来。董卓等百官到了,然后缓缓来到园门下马,佩剑进入席间。酒行数巡后,卓令停酒止乐,于是严厉地说:“我有一言,各位公卿静听。”众人都侧耳倾听。卓说:“天子是万民之主,没有威严不可以奉宗庙、社稷。现在皇上懦弱,不如陈留王聪明好学,可以继承大统。我想废帝,立陈留王,各位大臣认为怎样?”众人听了这话,不敢出声。
【注释】

  1. 车驾:皇帝的车驾,代指皇帝。
  2. 温明园:汉代皇宫园林名,位于京城洛阳。
  3. 传国玉玺:古代帝王所持的信物,象征国家政权。
  4. 何太后: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母亲。
  5. 袁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官居大将军、太尉。
  6. 陈留王:即汉献帝刘协,因封地在河南洛阳的陈留(今河南省开封),故称“陈留王”。
  7. 李儒:东汉末年的谋士,为董卓效力。
  8. 鲍信:东汉末年的将领,后投靠董卓。
  9. 泰山: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
  10. 董卓:东汉末年军阀,后来成为东汉末年的首富,最终拥立献帝刘协为帝,建立了新朝。
    【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三国演义》以黄巾起义为开端,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故事。小说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情节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黄盖等。《三国演义》不仅描绘出了三国时代的历史风云,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及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