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让等知外兵到,共议曰:“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太后曰:“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让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太后乃降诏宣进。
进得诏便行。主簿陈琳谏曰:“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进曰:“太后诏我,有何祸事?”袁绍曰:“今谋已泄,事已露,将军尚欲入宫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进笑曰:“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绍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领之。袁术全身披挂,引兵布列青琐门外。绍与操带剑护送何进至长乐宫前。黄门传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
诗句
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译文
在《三国演义》第三回中,讨论了董卓如何斥责丁原,并赠送金珠给李肃。张让等得知外面有敌军到来,便一起商议:“这是何进的计谋;我们如果不先下手,都会被消灭。”于是他们预先埋伏了五十名刀斧手于长乐宫嘉德门内,然后告知何太后:“现在大将军假借诏书召来外军到京师,想要消灭我们这些人,希望娘娘能垂怜并拯救我们。”太后说:“你们可以去大将军府向大将军请罪。”张让说:“如果我们去他的府邸,就会被杀害。请娘娘宣召大将军入宫阻止他。如果他不听从,我们就请求在娘娘面前自尽。”太后于是降下诏书宣召何进。
何进接到诏书后便开始行动。主簿陈琳劝谏他:“太后的诏书,一定是十常侍们的阴谋,千万不能去。如果去了,必定会有灾祸。”何进问:“如果我去,会有什么祸事呢?”袁绍说:“现在阴谋已经被泄露了,事情也暴露了,将军还打算进入宫中吗?”曹操说:“我们先召出那十个常侍,然后才能进入皇宫。”何进出言道:“你们这些小孩的想法,我有天下的权力,那十个常侍敢怎么样?”袁绍说:“您一定要走,我们带甲士护卫您,以防不测。”于是袁绍和曹操各自挑选五百精兵,命令袁绍的弟弟袁术统领这支军队。袁术全身披挂,带领士兵在青琐门外布列。袁绍和曹操手持剑跟随何进来到长乐宫前。黄门传懿旨称:“太后特别宣召大将军,其余人不许擅自进入宫门。”将袁绍、曹操等人全都挡在宫门外。
注释与赏析
此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回,主要讲述了董卓如何斥责丁原并向其赠送金珠。同时,张让等得知外军到来后,共议决定先下手为强,伏击前来的外军。最后何进被拦阻在宫门外,无法前进。
关键词:
- 董卓: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因性格暴戾而被称为“豺狼”,他在历史上以残酷著称。
- 丁原:董卓麾下的将领,因忠于朝廷而被董卓所斥。
- 张让:东汉末年宦官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与十常侍一同掌握朝政大权。
- 何进:东汉末年的皇族成员,意图清除十常侍的权力,恢复汉室的权威。
- 袁绍: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与曹操争夺北方政权。
- 曹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后来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 十常侍:东汉末年由宦官操纵朝政的势力,因专权跋扈而闻名。
- 黄门: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 懿旨:皇帝的诏令。
这首诗通过描述董卓对丁原的斥责及随后发生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权力斗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精细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