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袁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原句】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袁为渤海太守。

【译文】
董卓打算杀掉袁绍,李儒阻止他说:“事情还没有定下来,不能随便杀人。”袁绍握着宝剑,告辞离开百官,从悬挂着的节上跳下,投奔了冀州。董卓对太傅袁隗说:“你的侄子没有礼貌,我看你面子,姑且饶了他这一次。关于废黜和立他的事情怎么样?”袁隗说:“太尉您说得对。”董卓说:“谁敢阻挠大事的人,就按照军法处理!”群臣十分恐惧,都说一切都听从您的命令。宴会结束后,董卓问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袁绍这次出去怎么样?”周毖说:“袁绍愤愤不平地离开了,如果他被追查得紧,一定会变乱。而且袁家树恩四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收罗英雄豪杰聚集在他们的周围,英雄就会因此兴起,崤山以东就不是您一个人所有了。倒不如赦免他,任命他为一个郡守,那么袁绍会因为免罪而高兴,一定不会出什么事。”伍琼说:“袁绍善于谋划但不能决断,不值得忧虑;其实不如让他做一郡守,以此收买人心。”董卓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天就派人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请天子登上嘉德殿,大会文武官员。董卓拔出剑来,面对众人说:“天子昏庸懦弱,不足以君临天下。现在有一道策文,应该宣读出来。”于是命令李儒宣读策文道:“孝灵皇帝早逝,遗诏无人继承;皇帝继承王位,海内期待英明之主。然而皇帝天资轻佻,仪容不庄重,居丧怠慢懈怠:他的德行已经暴露出来了,辜负了他的位置。皇太后教无母仪,治理朝政混乱。永乐太后突然去世,众论纷纭。三纲之道、天地之大义,恐怕有所欠缺?陈留王协,圣德卓越、伟业辉煌,举止规矩严肃端庄;他在服丧期间哀痛哀悼,言语行为都不邪僻;美名美誉广为传颂,天下人都听闻,应该继承帝位,成为万世之主。现在废掉皇帝自立为弘农王,皇太后归政给皇帝,请求拥戴陈留王为皇帝,顺应天意人心,以安慰百姓的期望。”李儒宣读完策文后,董卓叱令左右扶天子下殿,解开他的印玺绶带,面北跪在地上称臣听命。又命令皇太后脱去丧服等候旨意。天子和太皇太后都号哭不止,群臣无不悲伤。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三国时期董卓废黜刘辩并立陈留王为帝的事件。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故意制造借口杀害刘辩,而实际上他是想通过废黜刘辩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先是用“天子暗弱”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接着又用“三纲之道、天地之大义”作为理由,试图让刘辩臣服。最终,他宣布陈留王为新的皇帝,结束了刘辩的统治地位。这一事件反映了董卓独揽大权、滥用权力的野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