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去关前扎住大寨。卓自在关上屯住。

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瓚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诗句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译文

董卓派遣二十万大军分成两路进军:一路是李傕、郭汜带领五万兵马驻守汜水关,不与敌人交战;而他自己则率领十五万兵马,包括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坚守虎牢关。虎牢关距离洛阳仅有五十里之遥。当军马抵达关前时,董卓命令吕布带领三万兵马在关前扎营。董卓则亲自率军驻扎在关上。

流星马探得情报后,迅速报告给袁绍的大营。袁绍集结了各路诸侯商议对策,曹操建议:“董卓把兵力集中在虎牢关,截断了我们诸侯的中路,现在我们可以分出一半兵力迎战。”于是袁绍指挥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瓒等八路诸侯前往虎牢关迎敌。曹操率领部分兵力往来救援。各支军队纷纷起兵出发。河内太守王匡率先率兵抵达,吕布带领三千铁骑迅速奔袭而来,王匡指挥军队列阵,吕布头戴紫金冠,身披锦袍,手持画戟,骑着嘶风赤兔马,气势如虹地冲进敌阵。王匡见状,询问哪位将领愿意出战。这时,方悦挺身而出,两马交锋,未到五合,吕布一戟将方悦挑于马下,并直扑过去。王匡的军力大败,四散逃窜。吕布挥师东进,如同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和袁遗的军队及时赶到救援,王匡才勉强稳住阵脚。三路诸侯各自损失不少将士,只得后退三十里安营扎寨。后续五路诸侯陆续赶到,商议着吕布的英雄气概无人能敌。

关键词注释

  1.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自封为太师兼相国,掌握朝政大权,引起各地诸侯不满。
  2. 李傕:董卓部下,曾任中郎将,与吕布关系密切。
  3. 郭汜:董卓手下将领,同样与吕布有深厚交情。
  4. 李儒:智囊型人物,曾劝董卓杀帝立王,影响重大。
  5. 吕布: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以勇猛著称,人称“飞将”。
  6. 虎牢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东汉时期的著名要塞之一。
  7. 袁绍:冀州牧,袁绍是十八路诸侯之一,以仁义著称。
  8.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
  9. 陈宫:陈郡扶乐(今河南淮阳)人。东汉末年官员、谋士。
  10. 刘岱:兖州刺史。
  11. 孔伷:豫州刺史。
  12. 张邈:北海太守,后投靠曹操。
  13. 乔瑁:东郡太守。
  14. 袁遗:山阳太守。
  15. 鲍信:北城太守鲍信,与刘备同乡并结为儿女亲家。

赏析

此篇描绘了董卓独揽朝政、引发诸侯反叛的历史场景,以及各方诸侯为了响应曹操的号召,齐聚一堂共抗董卓的故事。其中,吕布作为主角,其英勇善战的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古代英雄豪杰的风采。同时,文中通过诸侯的聚集、布阵、冲突和战斗场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诸侯间的纷争与合作。此外,曹操的智谋和领导力也得以体现,他能够有效地组织各路诸侯共同抗击董卓的威胁。整体上,《三国演义》第五回不仅展示了三国时代的复杂背景和人物关系,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战争、政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描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