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乃分兵五路,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各领军一万,余者守城。吕布出城三十里下寨。张勋军到,料敌吕布不过,且退二十里屯住,待四下兵接应。

是夜二更时分,韩暹、杨奉分兵到处放火,接应吕家军入寨。勋军大乱。吕布乘势掩杀,张勋败走。吕布赶到天明,正撞纪灵接应。两军相迎,恰待交锋,韩暹、杨奉两路杀来。纪灵大败而走,吕布引兵追杀。山背后一彪军到,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幡,四斗五方旌帜,金瓜银斧,黄钺白旄,黄罗销金伞盖之下,袁术身披金甲,腕悬两刀,立于阵前,大骂:“吕布,背主家奴!”布怒,挺戟向前。术将李丰挺枪来迎;战不三合,被布刺伤其手,丰弃枪而走。吕布麾兵冲杀,术军大乱。吕布引军从后追赶,抢夺马匹衣甲无数。袁术引着败军,走不上数里,山背后一彪军出,截住去路。当先一将乃关云长也,大叫:“反贼!”还不受死!”袁术慌走,余众四散奔逃,被云长大杀了一阵。袁术收拾败军,奔回淮南去了。吕布得胜,邀请云长并杨奉、韩暹等一行人马到徐州,大排筵宴管待,军士都有犒赏。次日,云长辞归。布保韩暹为沂都牧、杨奉为琅琊牧,商议欲留二人在徐州。陈珪曰:“不可。韩、杨二人据山东,不出一年,则山东城郭皆属将军也。”布然之,遂送二将暂于沂都、琅琊二处屯扎,以候恩命。陈登私问父曰:“何不留二人在徐州,为杀吕布之根?”珪曰:“倘二人协助吕布,是反为虎添爪牙也。”登乃服父之高见。

诗句释义

  • 布乃分兵五路: “吕布”是这里的主要人物,他决定将军队分成五个部分进行作战。
  • 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 描述了高顺和陈宫带领各自的队伍向不同的城市进攻。
  • 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 描述了张辽和臧霸带领的队伍攻击琅琊的敌军,而宋宪和魏续则攻击碣石的敌军。
  • 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 吕布自己带领一支队伍去对抗张勋的进攻。

译文

  • 布乃分兵五路: 吕布决定将他的军队分成五支部队,每一支都有一位将领带领。
  • 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 高顺带领的军队进攻小沛,敌人是桥蕤。
  • 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 陈宫带领的军队进攻沂都,敌人是陈纪。
  • 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 张辽和臧霸带领的军队攻打琅琊的敌人雷薄。
  • 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 宋宪和魏续带领的队伍攻击碣石的敌军,敌人是陈兰。
  • 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 吕布亲自率领军队去抵抗张勋的攻击。
  • 夜二更时分,韩暹、杨奉分兵到处放火,接应吕家军入寨: 晚上在二更时分,韩暹和杨奉分别放火,以支援吕布的军队进入他们的营地。
  • 勋军大乱。吕布乘势掩杀,张勋败走: 当韩暹和杨奉的部队开始放火时,张勋的军队陷入了混乱。吕布趁机发起冲锋,打败了张勋。
  • 山背后一彪军到,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幡,四斗五方旌帜,金瓜银斧,黄钺白旄,黄罗销金伞盖之下,袁术身披金甲,腕悬两刀…: 山的背后出现一队人马,他们展示了华丽的旗帜,包括龙凤日月旗,四面的旗帜,金瓜银斧,黄钺白旄等,以及黄色的大伞盖。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个名叫袁术的人,他穿着金色的盔甲,手戴两把刀,站在阵前大声喊叫要挑战吕布。
  • 布怒,挺戟向前: 吕布看到这一幕后非常愤怒,拿起戟冲向袁术。
  • 术将李丰挺枪来迎;战不三合,被布刺伤其手,丰弃枪而走: 袁术的将领李丰挺枪前来迎战。战斗不到三分钟,他被吕布刺伤了手臂,然后放弃武器逃跑了。
  • 吕布麾兵冲杀,术军大乱: 吕布下令部队冲杀过去。袁术的军队因此陷入混乱。
  • 吕布引军从后追赶,抢夺马匹衣甲无数: 吕布率军在后面追击袁术的军队并夺取了大量的马匹和铠甲。
  • 袁术收拾败军,奔回淮南去了: 袁术带着剩下的军队逃回了淮南。
  • 吕布得胜,邀请云长并杨奉、韩暹等一行人马到徐州,大排筵宴管待,军士都有犒赏: 吕布取得胜利之后,邀请关羽、杨奉和韩暹等人来到徐州,设宴会招待他们,并对士兵们进行了奖赏。
  • 次日,云长辞归。布保韩暹为沂都牧、杨奉为琅琊牧: 第二天关羽辞去了这次宴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吕布保证韩暹担任沂都牧,杨奉担任琅琊牧。
  • 陈珪曰:“不可。韩、杨二人据山东,不出一年,则山东城郭皆属将军也。”: 陈珪说:“不能这样。韩暹和杨奉占据山东,如果不出一年,那么山东所有的城郭都将属于你。”
  • 布然之,遂送二将暂于沂都、琅琊二处屯扎,以候恩命: 吕布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让韩暹和杨奉暂时驻扎在沂都和琅琊两个地方,以便等待朝廷的命令。
  • 登乃服父之高见: 陈登最终接受了他父亲的意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展现了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权力斗争。诗中描绘了曹操分兵多路进攻的策略,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击败袁绍的将领们。诗中的描写生动细致,通过对战场环境的描绘、人物的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双方将领的英勇风采。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