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袁术败回淮南,遣人往江东问孙策借兵报仇。策怒曰:“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叛贼乎!”遂作书以绝之。使者赍书回见袁术。术看毕,怒曰:“黄口孺子,何敢乃尔!吾先伐之!”长史杨大将力谏方止。却说孙策自发书后,防袁术兵来,点军守住江口。忽曹操使至,拜策为会稽太守,令起兵征讨袁术。策乃商议。便欲起兵。长史张昭曰:“术虽新败,兵多粮足,未可轻敌。不如遗书曹操,劝他南征,吾为后应:两军相援,术军必败。万一有失,亦望操救援。”策从其言,遣使以此意达曹操。
却说曹操至许都,思慕典韦,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忽报孙策遣使致书,操览书毕;又有人报袁术乏粮,劫掠陈留。欲乘虚攻之,遂兴兵南征。令曹仁守许都,其余皆从征:马步兵十七万,粮食辎重千余车。一面先发人会合孙策与刘备、吕布。兵至豫州界上,玄德早引兵来迎,操命请入营。相见毕,玄德献上首级二颗。操惊曰:“此是何人首级?”玄德曰:“此韩暹、杨奉之首级也。”操曰:“何以得之?”玄德曰:“吕布令二人权住沂都、琅琊两县。不意二人纵兵掠民,人人嗟怨。因此备乃设一宴,诈请议事;饮酒间,掷盏为号,使关、张二弟杀之,尽降其众。今特来请罪。”操曰:“君为国家除害,正是大功,何言罪也?”遂厚劳玄德,合兵到徐州界。吕布出迎,操善言抚慰,封为左将军,许于还都之时,换给印绶。布大喜。操即分吕布一军在左,玄德一军在右,自统大军居中,令夏侯惇、于禁为先锋。
诗句:却说袁术败回淮南,遣人往江东问孙策借兵报仇。
译文:袁术在淮南战败后,派人前往江东向孙策请求援助以报复仇怨。
关键词解释:
- 袁术: 东汉末年的军阀,自称皇帝,后来与吕布结盟。
- 江东: 指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孙权统治的地区。
- 孙策: 东汉末年的名将,孙权的哥哥,曾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
- 玉玺: 古代帝王授予官员或诸侯权力的象征。
- 汉室: 汉代皇室,历史上著名的汉朝。
- 曹孟德: 曹操的字,三国时期的魏国奠基人。
- 长史: 官职名称,负责参谋军事事务。
- 会稽太守: 官职名称,管理地方行政。
- 豫州: 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一带。
- 徐州: 中国古代地区名,位于江苏省一带。
- 琅琊: 古地名,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
- 垓下: 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宿州市一带。
- 陈留: 古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赏析: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本句出自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中,描述了袁绍在淮南称帝、派遣使者询问孙策援助,以及孙策对于袁术出兵的担忧和对策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该情节反映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政治格局和复杂的战争局势。袁绍凭借地广粮多、兵强马壮的优势,企图通过僭越称帝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孙策则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维护自己与袁术的关系,又要防备可能来自曹魏的攻击。在此背景下,曹操南征的策略不仅是为了削弱袁术的势力,也显示了对统一中原的渴望。
从战略角度来看,袁术虽然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曹操的南征计划充分体现了当时北方的统一倾向。曹操利用南方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意图实现对袁术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压制,从而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这一事件也揭示了东汉末年的战乱背景和人物间错综复杂的政治联盟。从孙策的犹豫不定到曹操的果断行动,都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人物性格的差异性。同时,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