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知操兵至,令大将桥蕤引兵五万作先锋。两军会于寿春界口。桥蕤当先出马,与夏侯惇战不三合,被夏侯惇搠死。术军大败,奔走回城。忽报孙策发船攻江边西面,吕布引兵攻东面,刘备、关、张引兵攻南面,操自引兵十七万攻北面。术大惊,急聚众文武商议。杨大将曰:“寿春水旱连年,人皆缺食;今又动兵扰民,民既生怨,兵至难以拒敌。不如留军在寿春,不必与战;待彼兵粮尽,必然生变。陛下且统御林军渡淮,一者就熟,二者暂避其锐。”术用其言,留李丰、乐就、梁刚、陈纪四人分兵十万,坚守寿春;其余将卒并库藏金玉宝贝,尽数收拾过淮去了。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诗句释义:
曹操率领十七万大军南下,准备与袁术决战。在寿春的界口,双方展开激战,最终曹操大获全胜。
译文:
曹操亲自带领十七万大军南下,准备与袁术决战。在寿春的界口,双方展开激战。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这一战让袁术感到十分震惊,他决定留下部分军队坚守寿春,其余部队撤离。同时,曹操也派人向孙策借粮,但被孙策拒绝。最后,曹操通过一系列计策和计谋,成功解决了这场危机。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术之间的较量。诗中的诗句“桥蕤当先出马,与夏侯惇战不三合,被夏侯惇搠死”生动地描述了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曹操的勇猛。同时,“杨大将曰:‘寿春水旱连年,人皆缺食;今又动兵扰民,民既生怨,兵至难以拒敌。不如留军在寿春,不必与战;待彼兵粮尽,必然生变。陛下且统御林军渡淮,一者就熟,二者暂避其锐’”则体现了杨大将对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略的建议。
诗句还提到了曹操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来化解危机,如“操自引军三万,使李丰、梁刚、乐就为催进使,接应七路之兵”展示了曹操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指挥能力。同时,“乃急召众谋士商议,陈宫与陈珪父子俱至”也体现了曹操善于听取意见、智囊团的作用。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