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操军缓缓而行,至襄城,到淯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祭典韦毕,方祭侄曹安民及长子曹昂,并祭阵亡军士;连那匹射死的大宛马,也都致祭。次日,忽荀□差人报说:“刘表助张绣屯兵安众,截吾归路。”操答彧书曰:“吾日行数里,非不知贼来追我;然吾计划已定,若到安众,破绣必矣。君等勿疑。”便催军行至安众县界。刘表军已守险要,张绣随后引军赶来。操乃令众军黑夜凿险开道,暗伏奇兵。及天色微明,刘表、张绣军会合,见操兵少,疑操遁去,俱引兵入险击之。操纵奇兵出,大破两家之兵。曹兵出了安众隘口,于隘外下塞。刘表、张绣各整败兵相见。表曰:“何期反中曹操奸计!”绣曰:“容再图之。”于是两军集于安众。且说荀彧探知袁绍欲兴兵犯许都,星夜驰书报曹操。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细作报知张绣,绣欲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往。绣乃自引一军往追。操兵果然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绣正往前追赶。忽山后一彪军拥出。绣不敢前追,收军回安众。刘表问贾诩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愿公明教我。”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刘表、张绣俱服其高见。诩劝表回荆州,绣守襄城,以为唇齿。两军各散。且说曹操正行间,闻报后军为绣所追,急引众将回身救应,只见绣军已退。败兵回告操曰:“若非山后这一路人马阻住中路,我等皆被擒矣。”操急问何人。那人绰枪下马,拜见曹操,乃镇威中郎将,江夏平春人,姓李,名通,字文达。操问何来。通曰:“近守汝南,闻丞相与张绣、刘表战,特来接应。”操喜,封之为建功侯,守汝南西界,以防表、绣。李通拜谢而去。操还许都,表奏孙策有功,封为讨逆将军,赐爵吴侯,遣使赍诏江东,谕令防剿刘表。
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深度解析与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受读者喜爱。其中“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一役更是其中的高潮之一,不仅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智谋,也体现了夏侯惇的英雄气概。下面将对该场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 事件背景
- 曹操意图:曹操在襄城附近行军时突然放声大哭,是因为回忆起去年在这里损失大将典韦的事件。
- 刘表动向:刘表得知曹操行动后,派兵拦截其归路,试图阻止曹操的势力扩张。
- 战术运用
- 曹操策略:曹操利用夜色凿开险要之路,暗置伏兵,并在天明时发起攻击,成功击败刘表的军队。
- 夏侯惇决断:夏侯惇在战斗中被高顺一箭射中眼睛,但他机智地拔出箭矢吃掉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 人物性格
- 曹操的智慧:曹操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部下的深刻理解,使他能够在逆境中迅速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 夏侯惇的英勇:夏侯惇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即使面对重伤也未放弃战斗。
- 文化意义
- 军事智慧:这一战例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并重,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缩影。
- 人性光辉:夏侯惇虽然勇猛,但在危急时刻仍能保持英雄本色,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展示了人性中的坚韧与尊严。
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胜利,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智者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一个勇者如何在危难之时展现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事和经验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强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