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且说曹操杀散淳于琼部卒,尽夺其衣甲旗帜,伪作淳于琼部下收军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蒋奇军马。奇军问之,称是乌巢败军奔回,奇遂不疑,驱马径过。张辽、许褚忽至,大喝:“蒋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张辽斩于马下,尽杀蒋奇之兵。又使人当先伪报云:“蒋奇已自杀散乌巢兵了”。袁绍因不复遣人接应乌巢,只添兵往官渡。
诗一:官渡之战前夕,袁绍谋攻曹操军帐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且说曹操杀散淳于琼部卒,尽夺其衣甲旗帜,伪作淳于琼部下收军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蒋奇军马。奇军问之,称是乌巢败军奔回,奇遂不疑,驱马径过。张辽、许褚忽至,大喝:“蒋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张辽斩于马下,尽杀蒋奇之兵。又使人当先伪报云:“蒋奇已自杀散乌巢兵了”。袁绍因不复遣人接应乌巢,只添兵往官渡。
诗二:官渡之战展开,双方激烈交锋
官渡战鼓声震天,曹操七万精兵赴前线。夏侯惇急书告急,袁绍集结军队向官渡进发。田丰从狱中上书劝谏袁绍:“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袁绍大怒欲斩田丰,但最终决定进攻。袁绍军队行至阳武下寨,沮授建议缓守,而袁绍不听。官渡之战爆发,张郃、高览攻打曹操军寨,郭嘉建议攻击空营,但被袁绍拒绝。激战中,曹操利用袁军的粮草问题成功反击,取得胜利。
诗三:官渡战后反思,袁绍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后,袁绍虽胜却损兵折将,粮食亦被烧毁。他悔恨未听田丰之言,错失良机。曹操则稳固了北方,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三国中的地位。战后,曹操继续扩张势力,准备统一天下。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展现了军事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集结七万大军向官渡进发。夏侯惇紧急发信向曹操求援。曹操于是率领七万大军前往迎战。郭图建议攻击曹操的空营,而张郃建议攻打曹操的军营。郭图认为可以趁机消灭曹操的主力部队,而张郃则认为曹操会回援。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攻打曹操的军营。曹操得知袁绍的动向后,迅速做出反应,调集兵力反击。最终,官渡之战爆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曹操取得了胜利,袁绍的势力受到重创。
注释:
-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讲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以及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袁绍:东汉末年的军阀,官渡之战的主要对手,也是《三国演义》中的反派角色。
- 张郃:曹操麾下将领,官渡之战中协助曹操击败袁绍的重要人物。
- 高览:曹操麾下将领,同样参与官渡之战,协助曹操对抗袁绍。
- 田丰:袁绍麾下谋士,曾向袁绍提出静守以待天时的忠告,但被袁绍所不容。
- 袁绍:本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官渡之战的发起者,最终失败告终。
这段历史充满了智勇和谋略,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历史事件本身,还能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官渡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对决,更是智慧和人性较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