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操引大军前抵冀州。曹洪已近城下。操令三军绕城筑起土山,又暗掘地道以攻之。审配设计坚守,法令甚严,东门守将冯礼,因酒醉有误巡警,配痛责之。冯礼怀恨,潜地出城降操。操问破城之策,礼曰:“突门内土厚,可掘地道而入。”操便命冯礼引三百壮士,夤夜掘地道而入。却说审配自冯礼出降之后,每夜亲自登城点视军马。当夜在突门阁上,望见城外无灯火。配曰:“冯礼必引兵从地道而入也。”急唤精兵运石击突闸门;门闭,冯礼及三百壮士,皆死于土内。操折了这一场,遂罢地道之计,退军于洹水之上,以候袁尚回兵。袁尚攻平原,闻曹操已破尹楷、沮鹄,大军围困冀州,乃掣兵回救。部将马延曰:“从大路去,曹操必有伏兵;可取小路,从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营,必解围也。”尚从其言,自领大军先行,令马延与张顗断后。早有细作去报曹操。操曰:“彼若从大路上来,吾当避之:若从西山小路而来,一战可擒也。吾料袁尚必举火为号,令城中接应。吾可分兵击之。”于是分拨已定。却说袁尚出滏水界口,东至阳平,军阳平亭,离冀州十七里,一边靠着滏水。尚令军士堆积柴薪干草,至夜焚烧为号;遣主簿李孚扮作曹军都督,直至城下。大叫:“开门!”审配认得是李孚声音,放入城中,说:“袁尚已陈兵在阳平亭,等候接应,若城中兵出,亦举火为号。”配教城中堆草放火,以通音信。孚曰:“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配从其论。

诗:

曹操征冀州,审配守东门。    
突门土厚掘,冯礼及三百壮士死。    

译文:

曹操带大军前往冀州,曹洪已经抵达城下,曹操命令全军在城下挖掘土山、暗挖地道以进攻城池。袁尚设计坚守,法令严厉,东门守将冯礼因为酒醉误巡警,被袁尚痛责。之后,冯礼暗中带领三百壮士出城投降曹操,并建议破城之策为“突门内土厚”,曹操便命冯礼引壮士从地道进入城内。当夜突门阁上,袁尚看见城外无灯火,预感有埋伏,急运石击突门;门紧闭,冯礼等壮士皆死于地道中。曹操折损了一计,遂罢而退兵至洹水等待援军。袁尚回救平原,闻曹操已破尹楷、沮鹄,大军围困冀州,遂从小路出滏水口劫曹营。曹操分兵迎战,袁尚与马延断后,曹操料其必举火为号,故令分兵攻击,袁尚果然燃火接应,但城中并无粮草,曹操遂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袁尚不备,遂一举擒获。

赏析:

此战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之一,展现了曹操与袁尚之间的智勇较量。通过分析诗句和译文,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与袁绍的后代之间的战争策略与智慧。

  1. 战术策略:曹操在此战中使用了地道和土山等战术,显示了他对地形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同时,袁尚也试图用地道来攻城,但最终失败。这体现了双方在战术上的博弈与较量。
  2. 心理战术:袁尚在得知城中无粮时,选择放弃攻城,转而进行内部攻击。这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于形势的判断。而曹操则在关键时刻调整战略,成功瓦解敌人的攻势。
  3. 人物性格:通过此战,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和袁尚各自的军事才能和性格特点。曹操的果敢决断和对细节的重视使他能够迅速应对变化,而袁尚的自负和鲁莽最终导致了失败。
  4. 历史背景:此战发生在建安八年,正值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各势力间的争斗不断。曹操的胜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 文化影响:此战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记载,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一次重要展示。通过对此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