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至襄阳,方才歇马,忽报曹操引大军径望襄阳而来。琮大惊,遂请蒯越、蔡瑁等商议。东曹掾傅巽进言曰:“不特曹操兵来为可忧;今大公子在江夏,玄德在新野,我皆未往报丧,若彼兴兵问罪,荆襄危矣。巽有一计,可使荆襄之民,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琮曰:“计将安出?”巽曰:“不如将荆襄九郡,献与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琮叱曰:“是何言也!孤受先君之基业,坐尚未稳,岂可便弃之他人?”蒯越曰:“傅公悌之言是也。夫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今曹操南征北讨,以朝廷为名,主公拒之,其名不顺。且主公新立,外患未宁,内忧将作。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安能与之敌哉?”琮曰:“诸公善言,非我不从;但以先君之业,一旦弃与他人,恐贻笑于天下耳。”
刘琮至襄阳,方才歇马,忽报曹操引大军径望襄阳而来。琮大惊,遂请蒯越、蔡瑁等商议。东曹掾傅巽进言曰:“不特曹操兵来为可忧;今大公子在江夏,玄德在新野,我皆未往报丧,若彼兴兵问罪,荆襄危矣。巽有一计,可使荆襄之民,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琮曰:“计将安出?”巽曰:“不如将荆襄九郡,献与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琮叱曰:“是何言也!孤受先君之基业,坐尚未稳,岂可便弃之他人?”蒯越曰:“傅公悌之言是也。夫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今曹操南征北讨,以朝廷为名,主公拒之,其名不顺。且主公新立,外患未宁,内忧将作。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安能与之敌哉?”琮曰:“诸公善言,非我不从;但以先君之业,一旦弃与他人,恐贻笑于天下耳。”
译文:
刘琮抵达襄阳,刚停好马准备休息时,突然报告曹操带领大军直扑襄阳而来。刘琮大吃一惊,于是邀请蒯越、蔡瑁等人商量对策。东曹掾傅巽建议说:“不仅曹操的兵马来到让人担忧;现在大公子刘琮在江夏,刘备在大野,我和他们都没去向曹操报告丧事,如果对方兴师问罪,荆襄地区就危险了。我有一项计划,可以安抚荆襄地区的百姓,又可以保全主公的功名。”刘琮问:“你的计策是?”傅巽说:“不如把荆襄地区九个郡献给曹操,曹操一定会非常器重您的主公。”刘琮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接受先君留下的基业,还不稳定,怎么能随便把它给别人呢?”蒯越说:“傅公悌的话很对。事情的成败在于大势的顺逆,力量的强弱。如今曹操南征北讨,名义上是朝廷的命令,您拒绝他,他的名声就不好了。而且您刚刚即位,外面的敌对势力还未清除,内部的忧虑已经出现。荆襄的百姓听说曹操的军队来了,还没交战他们的胆子就已经吓得发抖,怎么能够和他们对抗呢?”刘琮说:“各位说的很有道理,但我不能听从;但如果把先君留下的基业轻易地交给别人,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嘲笑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刘琮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时的焦虑和无奈。他虽然知道投降曹操可能会得到暂时的安宁和保护,但内心深处却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是背叛自己的先君。同时,他也担心如果自己投降曹操,会被天下人所耻笑。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刘琮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反映了古代君臣关系中忠诚与利益之间的复杂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