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却说玄德拥着百姓,缓缓而行。孔明曰:“追兵不久即至。可遣云长往江夏求救于公子刘琦。教他速起兵乘船会于江陵。”玄德从之,即修书令云长同孙乾领五百军往江夏求救;令张飞断后;赵云保护老小;其余俱管顾百姓而行。每日只走十余里便歇。却说曹操在樊城,使人渡江至襄阳,召刘琮相见。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王威密告琮曰:“将军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弛无备。愿将军奋整奇兵,设于险处击之,操可获矣。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此难遇之机,不可失也。”琮以其言告蔡瑁。瑁叱王威曰:“汝不知天命,安敢妄言!”威怒骂曰:“卖国之徒,吾恨不生啖汝肉!”瑁欲杀之,蒯越劝止。

诗句

  1. 刘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

  2. 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3. 却说玄德拥着百姓,缓缓而行。孔明曰:“追兵不久即至。可遣云长往江夏求救于公子刘琦。教他速起兵乘船会于江陵。”玄德从之,即修书令云长同孙乾领五百军往江夏求救;令张飞断后;赵云保护老小;其余俱管顾百姓而行。每日只走十余里便歇。

  4. 曹操在樊城,使人渡江至襄阳,召刘琮相见。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王威密告琮曰:“将军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弛无备。愿将军奋整奇兵,设于险处击之,操可获矣。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此难遇之机,不可失也。”琮以其言告蔡瑁。瑁叱王威曰:“汝不知天命,安敢妄言!”威怒骂曰:“卖国之徒,吾恨不生啖汝肉!”瑁欲杀之,蒯越劝止。

    译文

  5. 刘玄德带领十余万百姓和士兵,以及成千上万的车子和挑担的背包的人。他们路过刘表的墓地时,玄德率领将士们向墓地跪拜,痛哭诉说:“我刘玄德没有才能和德行,辜负了兄长的期望重托,我的过错应由我一个人承担,和百姓没有关系。希望哥哥的英灵能救助荆州的百姓。”他的言辞非常悲切,士兵们没有不感动落泪的。

  6. 忽然有侦察兵来报告说:“曹操的军队已经驻扎在樊城,并且正在收拾船只准备渡过长江来追赶我们。”所有的将领都说道:“江陵是个重要的地方,足以抵抗敌人。现在我们带着数万百姓,每天只能走十多里路,这样几天才能到达江陵?如果曹操的军队到了,我们怎么抵挡?不如暂时放弃百姓,先行动起来。”玄德哭泣着说:“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以人为本。现在百姓都归顺了我,怎么能抛弃他们呢?”百姓听说玄德这么说,没有不伤感的。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7. 再说玄德带着百姓缓慢前行。诸葛亮说:“敌军很快就要追上来了。可以让云长去江夏向公子刘琦求助,让他迅速出兵乘坐船只来和我们在江陵会合。”玄德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立刻写信派云长和孙乾带领五千精兵前往江夏求助;命令张飞断后;赵云保护老小;剩下的人继续负责百姓的安全向前行走。他们每天只走十多里路就停下来休息。

  8. 曹操驻扎在樊城,派人渡过长江来到襄阳,召集刘琮见面。刘琮害怕不敢去见他。蔡瑁、张允请求去见曹操。王威秘密告诉刘琮:“将军你既然投降了,刘备又逃走了,曹操一定放松警惕,没有防备。希望将军振奋精神,用奇谋妙计布置在险要的地方攻打他,曹操就可以被我们擒获了!擒获曹操之后,我们就可以威震天下,中原虽然广阔,但可以传令平定。这是难得的良机,不能错过啊!”刘琮把王威的话告诉了蔡瑁。蔡瑁呵斥王威道:“你不懂天命,怎么敢胡说八道!”王威愤怒地骂道:“卖国贼,我要生吞了你!”蔡瑁想要杀掉王威,但是蒯越劝住了他。

    注释

  9. 临难仁心存百姓: 在面临困境时,仍不忘对百姓的关爱。

  10. 江陵要地: 江陵是重要的战略位置。

  11. 孔明:指诸葛亮(字孔明), 蜀汉丞相。

  12. 曹操: 指曹孟德(字子建),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奠基者之一。

  13. 樊城: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

  14. 襄阳: 位于湖北省襄阳市, 古为楚国属地, 三国时属吴国, 晋代复入吴国, 南朝时为北府州治。

  15. 蔡瑁、张允:都是东汉末年孙权的部将。

  16. 王威: 可能是指某位忠诚于刘表的部下或将领。

  17. 蒯越: 可能是一位忠诚的文臣或顾问。

  18. 玄德: 指刘备(字玄德),即后来的蜀汉皇帝刘备。

  19. 刘表: 东汉末年的名士,曾担任荆州牧,是刘备的重要盟友。

  20. 江陵: 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 古代作为楚地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21. 襄阳: 位于现在的湖北襄阳市, 历史上曾是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塞。

  22. 曹操大军: 指曹操指挥的大军,当时正驻扎在樊城附近。

  23. 樊城渡江: 指的是曹操率领大军过河追击刘备的军事行动。

  24. 刘琮: 指刘表的儿子刘琮, 是当时曹操手下的一位将领。

  25. 王威: 可能是指忠于刘表的将领或官员,具体身份不明。

  26. 蒯越: 可能是刘备的谋士或顾问,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刘备在逃亡过程中的一系列紧张和危机四伏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刘备在艰难时刻依然关心百姓、坚持仁义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珍惜和平。诗中的情感丰富而深刻,既有对刘备人格魅力的肯定,也有对战争残酷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