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

徐庶辞回,见了曹操,言玄德并无降意。操大怒,即日进兵。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诗句:

  •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徐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
  • 徐庶辞回,见了曹操,言玄德并无降意。操大怒,即日进兵。

译文:
徐庶受命而去,到达樊城,刘备和诸葛亮相见,共同回忆起过去的感情。徐庶说:“曹操让我来招降你,这是假装收买民心啊!他现在分兵八路人马,沿着黄河前进。樊城恐怕守不住了,应该立刻想办法离开。”刘备想留下徐庶。徐庶回答说:“如果我不回去,别人会笑话我。现在我已经没有妈妈了,一辈子都会后悔的。虽然我身在曹营,但我发誓不会为曹操出主意,你身边有卧龙诸葛亮辅佐,有什么难办的事情不能成功呢?请你替我告辞。”刘备无法勉强他留下。
徐庶告辞后去见曹操,告诉曹操刘备没有投降的意思。曹操非常生气,立即进军。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对策。诸葛亮说:“你应该尽快放弃樊城,去襄阳暂避一下。”刘备说:“但是百姓们跟我一起生活了很久,怎么舍得就这样让他们走?”诸葛亮说:“你可以派人告诉大家:愿意跟着去的可以一起走,不愿意走的就留下。”然后派关羽到江边整理船只,让孙乾、简雍在城中宣布:“现在曹操的军队就要来了,这个孤城是守不住的。如果百姓想跟随我们一起走的,就可以一起过江。”两县的百姓听到之后,都高喊:“我们即使死也不会离开您!”于是他们立刻开始过河,两岸哭声震天。刘备看到这一幕,非常悲伤地说:“为了我一个人,却让这么多百姓陷入困境,我该怎么办才好!”想投河自尽,但被他身边的人阻止了。听到的人都痛哭流涕。船到了南岸,回头望着那些还没上船的百姓们,有的向南哭泣。刘备急忙命令关羽催促船继续前行,这才上了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徐庶和诸葛亮的对话以及刘备和曹操之间激烈的冲突,展现了三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徐庶的智慧和忠诚,诸葛亮的智谋与冷静,以及刘备的无奈和悲痛,都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诗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社会动荡对人性的挑战。它不仅是对三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对人性和道德的一种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