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戈定乃太史慈乡人;当日杂在军中,随入合淝城,寻见养马后槽,两个商议。戈定曰:“我已使人报太史慈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应。你如何用事?”后槽曰:“此间离中军较远,夜间急不能进,只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乱,就里刺杀张辽,余军自走也。”戈定曰:“此计大妙!”是夜张辽得胜回城,赏劳三军,传令不许解甲宿睡。左右曰:“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辽曰:“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说犹未了,后寨火起,一片声叫反,报者如麻。张辽出帐上马,唤亲从将校十数人,当道而立。左右曰:“喊声甚急,可往观之。”辽曰:“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如乱者先斩!”无移时,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背后李典、乐进杀出,吴兵折其大半,乘势直赶到寨前。陆逊,董袭杀出,救了太史慈。曹兵自回。孙权见太史慈身带重伤,愈加伤感。张昭请权罢兵。权从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润州。比及屯住军马,太史慈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后人有诗赞曰:“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孙权闻慈死,伤悼不已,命厚葬于南徐北固山下,养其子太史亨于府中。却说玄德在荆州整顿军马,闻孙权合淝兵败,已回南徐,与孔明商议。孔明曰:“亮夜观星象,见西北有星坠地,必应折一皇族。”正言间,忽报公子刘琦病亡。玄德闻之,痛哭不已。孔明劝曰:“生死分定,主公勿忧,恐伤贵体。且理大事:可急差人到彼守御城池,并料理葬事。”玄德曰:“谁可去?”孔明曰:“非云长不可。”即时便教云长前去襄阳保守。玄德曰:“今日刘琦已死,东吴必来讨荆州,如何对答?”孔明曰:“若有人来,亮自有言对答。”过了半月,人报东吴鲁肃特来吊丧。正是:先将计策安排定,只等东吴使命来。
诗句与译文一一对应如下:
- 诗句:话说戈定乃太史慈乡人
- 译文:此时戈定是太史慈的同乡
- 诗句:当时杂在军中
- 译文:此时他正在军队中加入
- 诗句:寻见养马后槽
- 译文:他在找到养马的马夫和牛槽之后
- 诗句:两个商议
- 译文:两人开始商讨对策
- 诗句:戈定曰:“我已使人报太史慈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应。你如何用事?”后槽曰:“此间离中军较远,夜间急不能进,只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乱,就里刺杀张辽,余军自走也。”戈定曰:“此计大妙!”
- 译文:戈定提议利用夜晚的机会进行行动,后槽则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
- 诗句:说犹未了,后寨火起,一片声叫反,报者如麻。
- 译文:计划尚未说完,突然后寨起火,大家纷纷响应,报告的情况络绎不绝
- 诗句: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
- 译文:李典成功捉拿了戈定和后槽,张辽审问清楚情况后,立即将他们斩首
- 诗句: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
- 译文:只听见城门外传来了战鼓和锣声,喊声四起,张辽认为这可能是吴兵发动的一次佯攻
- 诗句: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
- 译文:张辽下令在城门内放火,士兵们纷纷响应,大开城门,放下吊桥
- 诗句:陆逊,董袭杀出,救了太史慈。曹兵自回。孙权见太史慈身带重伤,愈加伤感。张昭请权罢兵。权从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润州。
- 译文:陆逊和董袭出击,救出了太史慈,曹军的主力被迫撤退。孙权见到太史慈身受重伤,十分伤心。张昭建议孙权放弃进攻。孙权听从了他的意见,撤军回南徐州
通过以上对照,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情节紧凑且充满戏剧性。每个诗句都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接下来的译文则逐一展现了这些情节的详细展开。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故事,还能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