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操将欲起程南征,参军傅干,字彦材,上书谏操。书略曰:“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今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惟明公详察焉。”曹操览之,遂罢南征,兴设学校,延礼文士。于是侍中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人,议欲尊曹操为“魏王”。中书令荀攸曰:“不可。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已极矣。今又进升王位,于理不可。”曹操闻之,怒曰:“此人欲效荀彧耶!”荀攸知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操厚葬之,遂罢“魏王”事。一日,曹操带剑入宫,献帝正与伏后共坐。伏后见操来,慌忙起身。帝见曹操,战栗不已。操曰:“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尊朝廷,当如之何?”帝曰:“尽在魏公裁处,”操怒曰:“陛下出此言,外人闻之,只道吾欺君也。”帝曰:“君若肯相辅则幸甚;不尔,愿垂恩相舍。”操闻言,怒目视帝,恨恨而出。左右或奏帝曰:“近闻魏公欲自立为王,不久必将篡位。”帝与伏后大哭。后曰:“妾父伏完常有杀操之心,妾今当修书一封,密与父图之”。帝曰:“昔董承为事不密,反遭大祸;今恐又泄漏,朕与汝皆休矣!”后曰:“旦夕如坐针毡,似此为人,不如早亡!妾看宦官中之忠义可托者,莫如穆顺,当令寄此书。”乃即召穆顺入屏后,退去左右近侍。帝后大哭告顺曰:“操贼欲为魏王,早晚必行篡夺之事。朕欲令后父伏完密图此贼,而左右之人,俱贼心腹,无可托者。欲汝将皇后密书,寄与伏完。量汝忠义,必不负朕。”顺泣曰:“臣感陛下大恩,敢不以死报!臣即请行。”后乃修书付顺。顺藏书于发中,潜出禁宫,径至伏完宅,将书呈上。完见是伏后亲笔,乃谓穆顺曰:“操贼心腹甚众,不可遽图。除非江东孙权、西川刘备,二处起兵于外,操必自往。此时却求在朝忠义之臣,一同谋之。内外夹攻,庶可有济。”顺曰:“皇丈可作书覆帝后,求密诏,暗遣人往吴、蜀二处,令约会起兵,讨贼救主。”伏完即取纸写书付顺。顺乃藏于头髻内,辞完回宫。
古诗译文: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中,关云长(关羽)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曹操准备南征时,参军傅干上书谏言,认为应该增修文德,按兵不动,养士蓄力,等待时机再行动。而此时,如果曹操起兵南征,将面对吴、蜀的抵抗。傅干建议曹操应当停止南征,发展教育,礼待文人,以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
诗句释义:
- “却说操将欲起程南征” - 在这里,“说”是“陈述,告诉”的意思,“操”指的是曹操;“将欲起程南征”意味着曹操打算出发去南方进行征战。
- “参军傅干,字彦材,上书谏操” - “参军”是指辅佐将军的官员;“傅干”是名字和字的结合体,即傅彦;“上书谏操”表示向曹操提出建议或警告。
- “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 “且宜”意味着“应当”,表达紧急需要;“增修文德”指增强和提高文化的修养;“按甲寝兵”意思是收起武器,停止军事行动;“息军养士”意指减少战争,让士兵得以休养生息;“待时而动”则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击。
- “今日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 - 这里描绘了一幅军事上的图景,如果曹操现在发动大规模军队直接进攻,可能会因为对方依托长江天险而难以取胜,这样会使曹操的威望受损。
- “惟明公详察焉” - “惟”意为“只有”,“明公”是对曹操的尊称;“详察”即仔细考虑。
注释与赏析:
本诗通过历史事件展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政治观点和行为策略的差异。傅干的建议强调了国家文治的重要性,反对无谓的军事行动,而曹操则被描绘为一位有远见的军事家。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