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曹操在许都,正与众谋士议荆州之事,忽报东吴遣使奉书至。操召人,使者呈上书信。操拆视之,书中具言吴兵将袭荆州,求操夹攻云长;且嘱:“勿泄漏,使云长有备也。”操与众谋士商议,主簿董昭曰:“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且使关公知东吴将袭荆州。彼恐荆州有失,必速退兵,却令徐晃乘势掩杀,可获全功。”操从其谋,一面差人催徐晃急战;一面亲统大兵,径往洛阳之南阳陵坡驻扎,以救曹仁。
却说徐晃正坐帐中,忽报魏王使至。晃接入问之,使曰:“今魏王引兵,已过洛阳;令将军急战关公,以解樊城之困。”正说间,探马报说:“关平屯兵在偃城,廖化屯兵在四冢:前后一十二个寨栅,连络不绝。”晃即差副将徐商、吕建假着徐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平交战。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且说关平闻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敌。两阵对圆,关平出马,与徐商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出战,五六合亦败走。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忽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正遇一彪军摆开,徐晃立马在门旗下,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为!”平大怒,纵马轮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恋战,杀条大路,径奔四冢寨来。廖化接着。化曰:“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军心惊慌,如之奈何?”平曰:“此必讹言也。军士再言者斩之。”
徐晃,一位在三国历史上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决策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曹操在许都”:曹操是当时的魏国丞相,位于洛阳,因此“许都”即指洛阳。
- “与众谋士议荆州之事”:曹操和他的谋士们正在讨论关于荆州的战略问题。荆州是战略要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
- “东吴遣使奉书至”:东吴派出使者向曹操递交书信,信中告知了他们即将攻打荆州的计划。
- “求操夹攻云长;且嘱:‘勿泄漏,使云长有备也’”:曹操希望联合刘备一起攻击关羽(云长),并警告使者不要泄露信息给关羽,以免他有所准备。这显示了曹操对这一军事行动的重视和谨慎。
- “主簿董昭曰”:这是曹操的幕僚之一董昭的建议,他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徐晃去袭击刘备的后方,从而削弱刘备的力量。
- “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刘备的樊城被围困,急需外界救援。
- “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董昭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樊城,因为这样做可以迅速打破僵局,为刘备争取更多时间。
- “且使关公知东吴将袭荆州”:这个策略不仅可以解救樊城之困,还可以让关羽知道东吴将要攻打荆州,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徐晃在这场战役中的行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徐晃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