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韩当、周泰探知先主移营就凉,急来报知陆逊。逊大喜,遂引兵自来观看动静;只见平地一屯,不满万余人,大半皆是老弱之众,大书“先锋吴班”旗号。周泰曰:“吾视此等兵如儿戏耳。愿同韩将军分两路击之。如其不胜,甘当军令。”陆逊看了良久,以鞭指曰:“前面山谷中。隐隐有杀气起;其下必有伏兵,故于平地设此弱兵,以诱我耳。诸公切不可出。”众将听了,皆以为懦。

次日,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徐盛、丁奉入帐禀陆逊曰:“蜀兵欺我太甚!某等愿出击之!”逊笑曰:“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此彼诱敌之计也:三日后必见其诈矣。”徐盛曰:“三日后,彼移营已定,安能击之乎?”逊曰:“吾正欲令彼移营也。”诸将哂笑而退。过三日后,会诸将于关上观望,见吴班兵已退去。逊指曰:“杀气起矣。刘备必从山谷中出也。”言未毕,只见蜀兵皆全装惯束,拥先主而过。吴兵见了,尽皆胆裂。逊曰:“吾之不听诸公击班者,正为此也。今伏兵已出,旬日之内,必破蜀矣。”诸将皆曰:“破蜀当在初时,今连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逊曰:“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诸将方才叹服。后人有诗赞曰:“虎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却说陆逊已定了破蜀之策,遂修笺遣使奏闻孙权,言指日可以破蜀之意。权览毕,大喜曰:“江东复有此异人,孤何忧哉!诸将皆上书言其懦,孤独不信,今观其言,果非懦也。”于是大起吴兵来接应。却说先主于猇亭尽驱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境。黄权谏曰:“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先主曰:“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众官苦谏,先主不从。遂分兵两路:命黄权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诸军,夹江分立营寨,以图进取。细作探知,连夜报知魏主,言“蜀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黄权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余里,不知何意。”魏主闻之,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群臣请问其故。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旬日之内,消息必至矣。”群臣犹未信,皆请拨兵备之。魏主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军出濡须,曹休督一军出洞口,曹真督一军出南郡:“三路军马会合日期,暗袭东吴。朕随后自来接应。”调遣已定。不说魏兵袭吴。且说马良至川,入见孔明,呈上图本而言曰:“今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皇上令良将图本来与丞相观之。”孔明看讫,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曰:“皆主上自为,非他人之谋。”孔明叹曰:“汉朝气数休矣!”良问其故。孔明曰:“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陆逊拒守不出,正为此也。汝当速去见天子,改屯诸营,不可如此。”良曰:“倘今吴兵已胜,如之奈何?”孔明曰:“陆逊不敢来追,成都可保无虞。”良曰:“逊何故不追?”孔明曰:“恐魏兵袭其后也。主上若有失,当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时,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良大惊曰:“某于鱼腹浦往来数次,未尝见一卒,丞相何作此诈语?”孔明曰:“后来必见,不劳多问。”马良求了表章,火速投御营来。孔明自回成都,调拨军马救应。却说陆逊见蜀兵懈怠,不复提防,升帐聚大小将士听令曰:“吾自受命以来,未尝出战。今观蜀兵,足知动静,故欲先取江南岸一营。谁敢去取?”言未毕,韩当、周泰、凌统等应声而出曰:“某等愿往。”逊教皆退不用,独唤阶下末将淳于丹曰:“吾与汝五千军,去取江南第四营:蜀将傅彤所守。今晚就要成功。吾自提兵接应。”淳于丹引兵去了,又唤徐盛、丁奉曰:“汝等各领兵三千,屯于寨外五里,如淳于丹败回,有兵赶来,当出救之,却不可追去。”二将自引军去了。

【诗句】
却说韩当、周泰探知先主移营就凉,急来报知陆逊。逊大喜,遂引兵自来观看动静;只见平地一屯,不满万余人,大半皆是老弱之众,大书“先锋吴班”旗号。

【译文】
韩当和周泰探知刘备转移营地到凉爽的地方,急忙前来报告给陆逊。陆逊大喜,于是带兵亲自前来观察动静;只见平地上驻扎着一个军营,不到一万人,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士兵,大书“先锋吴班”的旗帜。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陆逊得知刘备移动营地后的心情变化,由惊讶转为兴奋。”大喜”表明了陆逊对这一情况的正面反应;而后面的细节则描绘了他如何亲自观察刘备的营地。”大书’先锋吴班’旗号”说明刘备的营地被标记为“先锋”,这可能表示其地位或任务的重要性。

【诗句】
周泰曰:“吾视此等兵如儿戏耳。愿同韩将军分两路击之。如其不胜,甘当军令。”

【译文】
周泰说:“我认为这些士兵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一样。我愿意与韩将军分两路攻击他们。如果他们不能取胜,我愿意承担军令的责任。”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周泰对敌军轻视的态度以及他愿意承担后果的决心。他的言辞显示了他的自信和对即将进行的行动的期待。

【诗句】
次日,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徐盛、丁奉入帐禀陆逊曰:“蜀兵欺我太甚!某等愿出击之!”

【译文】
第二天,吴班带领军队到关上挑战,炫耀武力,不停地辱骂;许多人脱掉衣服赤身裸体,有的睡觉有的坐着。徐盛和丁奉进入帐篷向陆逊禀报:“蜀兵欺骗我们太甚了!我们愿意出击他们!”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吴班挑战时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气势和决心。通过描述吴班的军队耀武扬威和蜀军的挑衅行为,展示了双方之间的紧张态势。

【诗句】
逊笑曰:“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此彼诱敌之计也:三日后必见其诈矣。”

【译文】
陆逊笑道:“你们只是依仗自己的血勇和蛮力,却不知孙膑和吴起的巧妙战术,这是他们诱敌深入的计谋:三天后一定能看到他们的骗局。”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陆逊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指出了蜀军的策略并暗示了自己将识破敌人的诡计。陆逊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是他对局势判断的核心。

【诗句】
徐盛曰:“三日后,彼移营已定,安能击之乎?”

【译文】
徐盛说:“三天之后,如果敌人已经稳定了阵地,我们怎能攻击他们呢?”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徐盛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他认为敌人已经稳固了自己的阵脚,因此难以被攻击。这种看法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思维模式。

【诗句】
逊曰:“吾正欲令彼移营也。”诸将哂笑而退。

【译文】
陆逊说道:“我正好希望他们移营。”诸将领嘲笑而后退。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陆逊对局势的掌控和他对战争策略的理解。他故意让敌人移营是为了创造有利条件,以便发动攻击。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诗句】
过三日后,会诸将于关上观望,见吴班兵已退去。逊指曰:“杀气起矣。刘备必从山谷中出也。”言未毕,只见蜀兵皆全装惯束,拥先主而过。吴兵见了,尽皆胆裂。

【译文】
过了三天后,陆逊与将领们一起在关下观望,发现吴班的军队已经撤退。陆逊指着前方说:“杀气腾腾,刘备一定从山谷中冲出来。”话音刚落,只见蜀军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拥着刘备穿过战场。吴军的士兵们见了,都吓得目瞪口呆。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一场紧张的战斗前的预兆和蜀军的准备状态。通过对战场气氛的描绘和蜀军行动的描述,展现了战斗前的紧张和蜀军的强大实力。同时也表现了陆逊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和冷静应对的策略。

【诗句】
却说韩当、周泰探知先主移营就凉,急来报知陆逊。逊大喜,遂引兵自来观看动静;只见平地一屯,不满万余人,大半皆是老弱之众,大书“先锋吴班”旗号。

【译文】
韩当和周泰得知刘备转移到凉爽的地方后立刻前来报告陆逊。陆逊非常高兴,于是带兵亲自前去查看动静。他发现只有一个军营,不到一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孩子,还大书“先锋吴班”的旗帜。

【赏析】
这句诗是对场景和人物动作的描写。通过描述韩当和周泰的行动以及陆逊的反应,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这种描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诗句】
周泰曰:“吾视此等兵如儿戏耳。愿同韩将军分两路击之。如其不胜,甘当军令。”

【译文】
周泰说:“我认为这些士兵像小孩一样玩耍。我愿意和韩将军分成两路攻击他们。如果我们不能取胜,我愿意接受军令。”

【赏析】
这句诗再次强调了周泰对敌军轻视的态度及其愿意承担责任的决心。这种坚定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诗句】
次日,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徐盛、丁奉入帐禀陆逊曰:“蜀兵欺我太甚!某等愿出击之!”

【译文】
第二天,吴班带领军队来到关前挑战。他们炫耀武力、大声辱骂,甚至有人脱掉衣服赤裸身体,有的躺着有的坐着。徐盛和丁奉进入帐中向陆逊禀告:“蜀兵太欺负人了!我们愿意出击他们!”

【赏析】
这句诗详细描述了吴班军队的挑战行为,包括他们的炫耀武力、辱骂挑衅以及展示力量的方式。这种描述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视觉冲击力,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场的激烈程度。同时它也展示了陆逊对敌军行为的警觉性和应对策略的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