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先主。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住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人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皆殁于王事,先主伤感不已。又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先主曰:“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却说黄权降魏,诸将引见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于陈、韩耶?”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败军之将,免死为幸,安敢追慕于古人耶!”丕大喜,遂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权坚辞不受。忽近臣奏曰:“有细作人自蜀中来,说蜀主将黄权家属尽皆诛戮。”权曰:“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丕然之。后人有诗责黄权曰:“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诗句: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先主。
译文: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中,描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这一回中,首先提到了章武二年(223年)夏季的某个月份,东吴的将领陆逊在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一带成功地击败了刘备率领的蜀军。随后,刘备被迫撤退回到白帝城,并派遣忠诚的将领赵云驻守。然而,当消息传来时,马良抵达,他目睹了蜀军已经惨败,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自己没有早点听从诸葛亮的忠告,导致局势如此糟糕。马良向刘备汇报了情况,刘备对此深感自责,感叹如果早听诸葛亮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败局。
赏析:这一篇回述说了刘备在面对逆境时的反思以及他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体现了刘备在困境中对忠诚与信任的考验,以及他对过去决策的后悔。此外,该回也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远见,通过他的战略建议帮助刘备避免了失败的命运。整篇回文以战争的背景为线索,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政治、军事策略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关键词解释:
- 章武二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年号,属于东汉末年的时期。
- 东吴:指的是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其政权主要由孙权所领导。
- 陆逊:是孙权手下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 猇亭彝陵之地:地名,指今天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附近的地区,历史上是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地。
- 黄权: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后来投降魏国。
- 永安宫:刘备在此地建立的临时宫殿,用于处理战后的事务。
- 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这些都是在刘备统治期间的重要官员或将领,他们在战斗中牺牲。
-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才能闻名。
- 降魏:指黄权选择离开蜀汉投降魏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