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后主别了孔明,上御车回朝。众皆疑惑不定。孔明见众官中,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孔明视之,乃义阳新野人,姓邓,名芝,字伯苗,现为户部尚书;汉司马邓禹之后。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多官皆散,孔明请芝到书院中,问芝曰:“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芝曰:“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之计也。未审丞相钧意若何?”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芝曰:“丞相欲其人何为?”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结东吴。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芝曰:“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孔明曰:“吾来日奏知天子,便请伯苗一行,切勿推辞。”芝应允而退。至次日,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往说东吴。芝拜辞,望东吴而来。正是:吴人方见干戈息,蜀使还将玉帛通。
诗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译文
刘备将遗诏交给了幼子刘禅,嘱咐他继位。诸葛亮则隐居在襄阳,平定五路叛乱,为统一大业做准备。
注释
- 刘备: 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即先主。
- 遗诏: 指刘备临终前留下的诏书,指示后继者如何治理蜀汉。
- 刘禅: 刘备的儿子,继位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
- 诸葛亮: 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安居: 指诸葛亮退隐到襄阳,专心于国家大事的治理。
- 平五路: 指的是平定五路叛军或叛乱,这里可能是指平定南方的几个小国或叛乱势力。
- 东吴: 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位于长江下游一带。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刘备临终前将政权交给刘禅的情况,以及诸葛亮隐居襄阳,准备统一大业的过程。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诸葛亮这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诗中也表达了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大事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