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说:“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已先报知丞相,丞相不知为何,数日不出视事。后主听罢大惊,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使命去了半日,回报:“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后主转慌;次日,又命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去丞相卧榻前,告此大事。董、杜二人到丞相府前,皆不得入。杜琼曰:“先帝托孤于丞相,今主上初登宝位,被曹丕五路兵犯境,军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良久,门吏传丞相令,言:“病体稍可,明早出都堂议事。”董、杜二人叹息而回。次日,多官又来丞相府前伺候。从早至晚,又不见出。多官惶惶,只得散去。杜琼入奏后主曰:“请陛下圣驾,亲往丞相府问计。”后主即引多官入宫,启奏皇太后。太后大惊,曰:“丞相何故如此?有负先帝委托之意也!我当自往。”董允奏曰:“娘娘未可轻往。臣料丞相必有高明之见。且待主上先往。如果怠慢,请娘娘于太庙中,召丞相问之未迟。”太后依奏。

诗句

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说:“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    

译文

建兴元年的秋季,八月,突然有人报告说:魏国调集了五路大军,前来攻打西川。其中的第一路由曹真担任大都督,出动了十数万的军队,进攻阳平关;第二路是由反叛的孟达率领的上庸军队,十万之众,侵犯汉朝的汉中地区;第三路是由东吴的孙权亲自带领的十万精兵,进攻蜀国的峡谷关口;第四路是由南蛮国王孟获率领的十万蛮族军队,侵犯蜀国益州的四个郡县;第五路是由番王轲比能指挥的羌族军队,也派出了十万之众,向西平关进攻。这五路大军,非常厉害。

注释

  • 建兴元年: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年份,即公元221年。
  • 秋八月: 表示时间是在秋季的八月份。
  • 魏调五路大兵: 指的是魏国调动了五个方面的军事力量。
  • 西川: 指的是今天的四川一带及其周围地区。
  • 曹真: 魏国的一位将领,在此指其担任的大都督。
  • 阳平关: 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古代重要的关口之一。
  • 反将孟达: 孟达是魏国的一个将领,此处指他领导的上庸军队。
  • 汉中: 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城市。
  • 东吴孙权: 指三国时期的东吴君主孙权。
  • 峡口入川: 是指东吴孙权率军从长江三峡入口进入四川的战略要地。
  • 蛮王孟获: 指三国时期的南蛮国王孟获。
  • 番王轲比能: 指的是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番人王轲比能。
  • 羌兵十万: 指的是羌族士兵。
  • 西平关: 是古时的军事要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附近。

赏析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的内容,描述了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而丞相诸葛亮在处理国政时面临严峻的局势。文中描绘了魏国对蜀国发动的五个方面的攻击,显示了蜀汉面临的外患之严重。诸葛亮作为蜀汉的辅政大臣,必须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国家和安抚人心。诗中的紧张气氛和对军事行动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三国时代战争频发、政治动荡的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