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群臣读诏已毕。孔明曰:“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立嗣君,以承汉统。”乃立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加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葬先主于惠陵,谥曰昭烈皇帝。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谥为皇后。升赏群臣,大赦天下。早有魏军探知此事,报入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大喜曰:“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兵伐之?”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正言间,忽一人从班部中奋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众视之,乃司马懿也。丕大喜,遂问计于懿。懿曰:“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丕大喜,随即密遣能言官四员为使前去;又命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十万,径取阳平关。此时张辽等一班旧将,皆封列侯、俱在冀、徐、青及合淝等处,据守关津隘口,故不复调用。却说蜀汉后主刘禅,自即位以来,旧臣多有病亡者,不能细说。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
解析《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在《三国演义》中,这一回叙述了刘备在临终前将国家托付给儿子刘禅,并由诸葛亮辅助其治理蜀汉。同时,魏国也派遣司马懿等将领,准备对蜀国进行攻击。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如何应对曹魏的进攻,成为本回的高潮部分。通过解读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政治策略和人性考量。
人物与背景
- 刘禅: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即位后面临着巨大的内政和外交压力。他必须平衡各方势力,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这是本回的重点之一。
- 诸葛亮: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助手,不仅深得刘备的信任,也深受百姓的爱戴。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更是承担起了辅佐重任,力图维持蜀国的统治稳定。
- 司马师:司马师是魏国的重臣之一,此次出兵是为了夺取蜀国的控制权,显示了三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事件经过
- 刘备的去世:刘备在病重之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可能即将结束,他决定把国家托付给儿子刘禅,并嘱托诸葛亮辅佐他的儿子治理国家。
- 刘禅即位:刘禅即位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诸葛亮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帮助他处理政务和军务。
- 司马懿的军事行动:为了夺取蜀国,魏军开始行动,司马懿率领大军直逼西城。这显示了三国间的权力斗争和冲突。
人物分析与影响
- 诸葛亮的治国理念: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深具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深知如何在乱世中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一点从他在刘备去世后的一系列行动中可以看出。
- 司马懿的战略部署:司马懿的军事行动展示了他对战争艺术的精通和对战略布局的深刻理解。他选择直接攻击西城,意在一举拿下蜀国,体现了他的决心和战术眼光。
结论
通过对《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智慧较量的场景。刘禅、诸葛亮以及司马师等人物都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和能力,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一事件不仅是三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智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