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见了邓艾表章,大怒,即遣人到钟会军前,令会收艾;又遣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昭乃同魏主曹奂御驾亲征。西曹掾邵悌谏曰:“钟会之兵,多艾六倍,当令会收艾足矣,何必明公自行耶?”昭笑曰:“汝忘了旧日之言耶?汝曾道会后必反。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悌笑曰“某恐明公忘之,故以相问。今既有此意,切宜秘之,不可泄漏。”昭然其言,遂提大兵起程。时贾充亦疑钟会有变,密告司马昭。昭曰:“如遣汝,亦疑汝耶?吾到长安,自有明白。”早有细作报知钟会,说昭已至长安。会慌请姜维商议收艾之策。正是:才看西蜀收降将,又见长安动大兵。

不知姜维以何策破艾,且看下文分解。

诗句:

1 司马昭见了邓艾表章,大怒 — 司马昭看到邓艾提交的奏章后非常愤怒。

  1. 即遣人到钟会军前,令会收艾 — 于是派遣使者来到钟会的军队中,命令他逮捕邓艾。
  2. 又遣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 — 又派遣贾充带领三万兵马进入斜谷。
  3. 西曹掾邵悌谏曰:”钟会之兵,多艾六倍“ — 西曹掾邵悌劝谏说,钟会的兵力是邓艾的六倍。
  4. 某恐明公忘之,故以相问 — 邵悌担心司马昭会忘记之前的话而询问自己。
  5. 切宜秘之,不可泄漏 — 邵悌建议应该保密此事,不要泄露出去。

翻译:

  1. 当司马昭看到邓艾提交的奏章后,感到非常愤怒。
  2. 立即派遣使者前往钟会的军营,命令他会合邓艾。
  3. 同时,他又派遣贾充带领三万兵马进入斜谷。
  4. 西曹掾邵悌向司马昭进言:“钟会的兵力是邓艾的六倍。”
  5. 邵悌担心司马昭会忘记之前的话,因此询问自己。
  6. 因此,他要求保密此事,不能让其他人知晓。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与曹魏之间的一场紧张的军事对峙,以及两位将领邓艾和钟会之间的权力争夺。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忠诚考验的场景。

关键词汇注释:

  • 司马昭、邓艾、钟会(三国时期人物):这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分别代表了蜀国与曹魏的势力。
  • 西曹掾邵悌(人物):一个忠于蜀国的官员,他在关键时刻提醒了司马昭关于钟会可能反叛的情况。
  • 细作(情报传递者):指秘密传递信息的间谍或者密探。
  • 长安(城市名):当时的首都,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 西蜀(地区名)、才看西蜀(成语):这里用来形容局势的变化迅速且出人意料。
  • 动大兵(成语):大规模地进行军事行动,通常意味着战争即将到来。
  • 姜维(人物):蜀汉的一位杰出将领,故事中他试图通过计谋来对付钟会。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的动态变化,展示了三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通过这些事件,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英雄辈出的壮观场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