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羊祜闻陆抗罢兵,孙皓失德,见吴有可乘之机,乃作表遣人往洛阳请伐吴。其略曰:
夫期运虽由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能长久也。
司马炎观表,大喜,便令兴师。贾充、荀勖、冯纯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行。祜闻上不允其请,叹曰:「天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今天与不取,岂不大可惜哉!」至咸宁四年,羊祜入朝,奏辞归乡养病。炎问曰:「卿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祜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炎大悟曰:「卿今便提兵往伐,若何?」祜曰:「臣年老多病,不堪当此任。陛下另选智勇之士,可也。」遂辞炎而归。是年十一月,羊祜病危,司马炎车驾亲临其家问安。炎至卧榻前,祜下泪曰:「臣万死不能报陛下也!」炎亦泣曰:「朕悔不能用卿伐吴之事。今日谁可继卿之志?」祜含泪而言曰:「臣死矣,不敢不尽愚诚。右将军杜预可任。若欲伐吴,须当用之。」炎曰:「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祜曰:「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言讫而亡。炎大哭回宫,敕赠太傅钜平侯。南州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襄阳人思祜存日,常游于岘山,遂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往来人见其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后人有诗叹曰:
羊祜的《荐杜预老将献新谋》是一首表达对国家统一和安定愿望的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诗句解读:
- “夫期运虽由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此句指出天命虽然赋予国家的繁荣与衰败,但最终成就这些功业的是人的努力。
- “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这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强调了当前晋国的强大和对敌人的挑战。
- “司马炎观表,大喜,便令兴师。”:司马炎看到羊祜的表文后非常高兴,随即决定发兵。
- “贾充、荀勖、冯纯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行。”:贾充、荀勖、冯纯三人坚决反对,使得司马炎最终没有行动。
- “至咸宁四年,羊祜入朝,奏辞归乡养病。”:在咸宁四年,羊祜回到洛阳,向朝廷上表辞去职位,请求回家休养。
- “司马炎问曰:“卿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当司马炎询问羊祜是否有安邦的策略时,羊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臣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羊祜认为,如果孙皓去世,晋国可以不经过战争就能征服吴国,因为孙皓的统治已经非常残暴。
- 诗词赏析:
- “天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这句反映了人生的常态,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会完全顺心如意。
- “今日与不取,岂不大可惜哉!”:羊祜感叹如果不采取行动,就会错过良机,这是对时机难得、必须把握的深刻认识。
- “至咸宁四年,羊祜入朝,奏辞归乡养病。”:羊祜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谦逊,他不愿意因为个人的权势而影响国家的大事。
- “羊祜死矣,不敢不尽愚诚。”:羊祜在临终前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忧。
- “右将军杜预可任。若欲伐吴,须当用之。”:羊祜推荐杜预来担任右将军,认为杜预是合适的人选来领导伐吴的行动。
- “后人有诗叹曰:”: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羊祜忠诚和智慧的赞美,以及他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对个人品质的高度赞扬。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