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默默,杳杳冥冥,
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
不分南北,怎辨东西?
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
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
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
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著,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著「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辏巧遇著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
诗句解释
1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形容时间的漫长和空间的广阔,暗指数百年的时间跨度和难以察觉的幽深之地。
- “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强调时间的长久,无法看见阳光和月光,突出了环境的幽闭和神秘感。
- “不分南北,怎辨东西?”:表达了在这片幽闭之地中,方向感完全丧失,暗示了环境的闭塞和不可辨认的方向。
- “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描述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使人感到寒冷和不安,增强了环境恐怖的气氛。
- “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强调了这个场所的隐秘和危险,没有人迹,只有妖魔出没,增添了一种不祥之感。
- “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形象地描绘了在这种环境中视觉和触觉的丧失,增强了场景的恐怖氛围。
- “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可能比喻时间的漫长,或是某种规律或模式的持续存在,强化了环境的不变和神秘性。
-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描述了一个混乱而昏暗的场景,所有的物品都不见了,增加了一种未知和不安的感觉。
- “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著,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通过使用火把照亮周围环境来对比石碑的存在,突出了石碑的重要性和神秘性。
- “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著「遇洪而开」。”:描述了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难以识别的古老文字,另一个是明确的指示,这种对比强调了石碑的双重意义。
- “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辏巧遇著洪信,岂不是天数?”:通过天意和历史事件的联系来解释石碑的意义,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 “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洪太尉的反应和理解揭示了他对这一神秘事件的好奇和困惑。
译文
《水浒传》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在一个昏昏默默、杳杳冥冥的地方,数百年没有见过太阳的光,亿万年也难得看到月亮的影子。
这个地方不分南北,怎么辨别东西?黑烟霭霭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寒冷,冷风阴阴地侵蚀着身体颤抖。
人们无法到达的地方就是妖精来往的地方。他们的眼睛就像瞎子一样看不到任何东西。
常常像三十晚上,却像是五更天的时候。众人一起去大殿里面,一片黑暗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是中间有一个石碑,大约五六尺高,下面的乌龟正在坐着,大部分都被埋在泥土里。当照那个石碑上的时候,上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们都不认识。当照着石碑后面的文字时,却有四个字大书写着“遇洪而开”。这不是一来天罡星要出现在这里,二来宋朝要显示忠良的臣子,三来正好遇到了洪信将军,这不是天数么?洪太尉看见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们阻拦我,可是几百年前就注定了我的名字就在这个地方?遇洪而开,明显是在教我打开来看,难道有什么妨碍么?我想这个魔王都在石碑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