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道:“好却是好,只是没人会写蔡京笔迹。”吴学究道:“吴用已思量心里了。如今天下盛行四家字体,是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太师四家字体。苏、黄、米、蔡,宋朝四绝。小生曾和济州城里一个秀才做相识,那人姓萧名让。因他会写诸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又会使枪弄棒,舞剑轮刀。吴用知他写得蔡京笔迹。不若央及戴院长,就到他家,赚道泰安州岳庙里要写道碑文,先送五十两银子在此,作安家之资,便要他来。随后却使人赚了他老小上山,就教本人入伙,如何?”晁盖道:“书有他写,便好歹也须用使个图书印记。”吴学究又道:“吴用再有个相识,小生亦思量在肚里了。这人也是中原一绝,见在济州城里居住,本身姓金,双名大坚。开得好石碑文,剔得好图书玉石印记,亦会枪棒厮打。因为他雕得好玉石,人都称他做玉臂匠。也把五十两银去,就赚他来镌碑文。到半路上,却也如此行便了。这两个人山寨里亦有用他处。”晁盖道:“妙哉!”当日且安排筵席,管待戴宗,就晚歇了。
诗句及译文:
晁盖道:“好却是好,只是没人会写蔡京笔迹。”
吴用道:“吴用已思量心里了。如今天下盛行四家字体,是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太师四家字体。苏、黄、米、蔡,宋朝四绝。小生曾和济州城里一个秀才做相识,那人姓萧名让。因他会写诸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又会使枪弄棒,舞剑轮刀。吴用知他写得蔡京笔迹。不若央及戴院长,就到他家,赚道泰安州岳庙里要写道碑文,先送五十两银子在此,作安家之资,便要他来。随后却使人赚了他老小上山,就教本人入伙,如何?”
译文:
晁盖说:“虽然好,但没有人能模仿蔡京的字迹。”
吴用回答:“我已经考虑清楚,现在天下流行的字体有四种,分别是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太师的字体。这四种字体被称为‘宋朝四绝’。我之前与济州城里的一个秀才认识,那是一个名叫萧让的人。因为他擅长书写各家字体,人们都称他为‘圣手书生’。他还擅长使枪、弄棒、舞剑、轮刀。吴用知道他能模仿蔡京的字迹,不如请戴院长去拜访他,以泰安州岳庙需要撰写碑文为由,先给他五十两白银作为住宿费用,然后让他加入我们。之后再通过其他手段把他的家人骗到梁山,让他也加入我们的队伍。”
注释:
- 晁盖道:“好却是好…”:表示认可,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某个条件或要求的担忧。
- “如今天下盛行四家字体,是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太师四家字体。”:指出当时社会普遍使用的四种字体风格。
- “苏、黄、米、蔡,宋朝四绝。”:这是古代文人评价书法的一种说法,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四位书法家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 “小生曾和济州城里一个秀才做相识…”:表明吴学究与一个秀才有着某种联系,且这个秀才在文学上有特长。
- “那人姓萧名让。因他会写诸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又会使枪弄棒,舞剑轮刀。”:描述萧让的书法技艺以及他在武术方面的才能。
- “吴用再有个相识…”:提到吴用的另一个联系人,这位人也是文学和武术方面的高手。
- “雕得好玉石…玉臂匠。”:指代这个人擅长雕刻玉石,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玉臂匠”。
- “这两个人山寨里亦有用他处。”:暗示这两位人物不仅在梁山有用武之地,也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其价值。
- “晁盖道:‘好却是好…’:晁盖对提议表示赞同,但也表达了对实施难度的担忧。当日且安排筵席,管待戴宗,就晚歇了。”:第二天晚上,晁盖宴请了戴宗,并安排休息。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宋江和吴用之间的智谋和谋略。他们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际关系,计划如何招募能够模仿蔡京书法的人才,以便在梁山建立一个书法团队。诗中通过详细描绘各种人才的特点,展示了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策略,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尊重。此外,诗中的对话形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