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崖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逵扒到溪边,捧起水来自吃了几寻思道:“怎地能勾得寄希望于水去把与娘吃?”立起身至,东观西望,远远地山顶上见个庵儿。李逵道:“好了!”攀藤揽葛,上到庵前。推开门看时,却是个泗州大圣祠堂,面前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去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那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拿了再到溪边,将这香炉水里浸了,拔起乱草,洗得干净,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再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寻不见娘。走不得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段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却钻入那大虫洞内。李逵却便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老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李逵看那大虫,但见: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穿崖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诗意解读:李逵不畏艰难险阻,深入溪谷,他深知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溪水和山涧虽深,但最终都会归于大海,成为波浪。
- 关键词注释:”穿崖透壑” - 意指穿越悬崖峭壁,形容李逵的勇敢与坚韧;”不辞劳” - 不顾劳累;”出处高” - 比喻事物的起点高;”终归大海” - 最终归宿为广阔的海洋,象征着回归自然或归宿。
2. “李逵扒到溪边,捧起水来自吃了几寻思道:“怎地能勾得寄希望于水去把与娘吃?”立起身至,东观西望,远远地山顶上见个庵儿。李逵道:‘好了!’攀藤揽葛,上到庵前。推开门看时,却是个泗州大圣祠堂,面前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去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那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拿了再到溪边,将这香炉水里浸了,拔起乱草,洗得干净,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再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
- 诗意解读:尽管李逵口渴难耐,但他并没有直接喝水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更“高级”的方式,即用香炉中的水来解渴。
- 关键词注释:”扒到溪边” - 描述李逵走到溪边的情景;”捧起水来自吃了” - 描述了他对溪水的兴趣;”东观西望” - 形容他在寻找食物的同时也在观察周围的环境;”山顶上见个庵儿” - 描述了他在山顶找到一个小庙的情景;”李逵道‘好了!’” - 表现了他看到小庙时的兴奋心情;”攀藤揽葛” - 描述了他如何到达庙门前;”推开门” - 描述了他进入庙门的动作;”石香炉” - 指出庙中供奉的香炉;”用手去掇” - 描述了李逵如何试图移动这个香炉;”那香炉磕将下来” - 描述了他如何成功地移动了这个香炉;”将这香炉水里浸了” - 描述了他如何使用香炉里的水解决自己的口渴问题;”拔起乱草,洗得干净” - 描述了他用香炉里的水洗香炉的过程;”挽了半香炉水” - 描述了他用水的量;”双手擎来” - 描述了他将香炉中的水带回来的动作;”再寻旧路” - 描述了他在离开庙后的路径选择;”夹七夹八走上岭来” - 描述了他沿着山路行进的样子。
3.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寻不见娘。走不得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段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却钻入那大虫洞内。李逵却便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老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李逵看那大虫,但见:
- 诗意解读:李逵在追踪两个小虎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母亲的尸身,并发现是老虎吃掉了母亲。他愤怒之下使用武器与老虎搏斗,并最终成功杀死了老虎。
- 关键词注释:”到了松林里面” - 描述了李逵在松树林中发现母亲尸首的位置;”石头上不见了娘” - 表明尸体不在原来的地方,而是在其他地方;”朴刀插在那里” - 描述了李逵发现尸体后的情景;”叫声不应” - 表明李逵呼唤母亲未得到回应;”趁那血迹寻将去” - 描述了李逵利用血迹指引方向的行为;”大洞口” - 指的是老虎的巢穴入口;”两个小虎儿” - 暗示了老虎抚养的两个幼崽;”李逵心里忖道” - 李逵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失去母亲的震惊和愤怒;”心头火起” - 描述了李逵怒火攻心的状态;”赤黄须竖起来” - 形容李逵愤怒的表情和姿态;”将手中朴刀挺起” - 描述了李逵准备攻击老虎的行为;”搠死了一个” - 表明李逵成功杀死了一只小虎;”那母大虫张牙舞爪” - 描述母虎的攻击动作;”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 - 李逵对死去的母亲表达哀悼和愤怒;”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 - 李逵准备再次战斗的准备动作;”那母大虫到洞口” - 描述母虎开始反击的场景;”先用尾去窝里一剪” - 母虎尝试捕捉猎物的动作;”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 - 母虎吞噬猎物的动作;”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 - 李逵仔细观察母虎的动作和意图;”用刀朝母大虫尾底下” - 李逵瞄准母虎致命部位的行动;”使了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 李逵使用致命一击的描述;”吼了一声” - 母虎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 - 母虎逃离现场的行为;李逵追赶母虎时,突然遭遇大风和树木倒下的景象; “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 李逵在激战后意外遇到另一只老虎的描述。
赏析
这段诗通过描绘李逵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勇敢、智慧和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他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民间传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