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至二更以后,徐宁收拾上床。娘子问道:“明日随直也不?”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候。”娘子听了,便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时迁自忖道:“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子,便是盛甲在里面。我若趁半夜下手便好,倘若闹将起来,明日出不得城,却不误了大事!且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了,两个丫嬛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那五个人都睡着了。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看看伏到四更左侧,徐宁觉来,便唤丫嬛起来烧汤。那两个使女从睡梦里起来,看房里没了灯,叫道:“阿呀,今夜却没了灯!”徐宁道:“你不去后面讨灯,等几时。”那个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响,时迁听得,却从柱上只一溜,来到后门边黑影里伏了。听得丫嬛正开后门出来,便去开墙门。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梅香讨了灯火入来看时,又去关门,却来灶前烧火。这个女使也起来生炭火上楼去。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叫荡些热酒上来。丫嬛安排肉食炊饼上去,徐宁吃罢,叫把饭与外面当直的吃。时迁听得徐宁下楼,叫伴当吃了饭,背着包袱,拕了金枪出门。两个梅香点着灯送徐宁出去。时迁却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槅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两个丫嬛又关闭了门户,吹灭了灯火,上楼来,脱了衣裳,倒头便睡。
诗句释义
水浒传 · 第五十六回 · 回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 解释:这是《水浒传》中描述的一个情节,其中涉及到使用计谋和策略来窃取物品的故事。”水浒传”是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江领导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聚集梁山泊反抗腐败统治的故事。
- 译文:水浒传 · 第五十六回 · 返回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 注释:这里的翻译将直接展示诗句的内容和意义,同时提供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诗句及译文
“约至二更以后”
- 诗意:约定在午夜过后的时间行动。
- 译文:约定在晚上十一点之后采取行动。
“徐宁收拾上床”
- 诗意:徐宁开始准备睡觉休息。
- 译文:徐宁开始躺下准备休息。
“娘子问道:‘明日随直也不?’”
- 诗意:徐娘子询问徐宁明天是否要随班。
- 译文:徐娘子问徐宁明天是否需要随班值勤。
“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候。’”
- 诗意:徐宁说明第二天天子将会访问龙符宫,需要早起做准备。
- 译文:徐宁回答说天子明天会去龙符宫,因此需要他早上五更起床做准备。
“娘子听了,便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
- 诗意:徐宁的娘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吩咐侍女们做好准备。
- 译文:徐娘子听到徐宁的话后,便告诉侍女们明天早上五点要去随班,她们四个人四点起来准备食物和饮料。
“时迁自忖道:‘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子,便是盛甲在里面。我若趁半夜下手便好,倘若闹将起来,明日出不得城,却不误了大事!’”
- 诗意:时迁在心里盘算,决定趁夜潜入徐府偷东西。
- 译文:时迁暗自计划,如果趁机在半夜行动,就能成功偷走藏在梁上的盔甲。但是要是被惊醒,他们就不能顺利离开城市,这将耽误整个计划。
“却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
- 诗意:时迁决定等到五更天再行动,这样就不会因为被惊醒而影响行动。
- 译文:时迁决定等到天亮前再去行动,这样就不会因为被惊醒而破坏计划。
“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了,两个丫嬛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
- 诗意:听到徐宁夫妻已经入睡,两个侍女正在外面睡觉,房间里还点着灯。
- 译文:听到徐宁和他妻子都已经躺下并睡着,两个侍女在外面睡觉,房间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那五个人都睡着了。”
- 诗意:五个人都睡得很沉,没有人注意到外面的动静。
- 译文:所有的人都已经进入了梦乡,没有人能够注意到外面的动静。
“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
- 诗意:两个侍女一天都忙着服务,直到晚上才感到疲惫,也都已经睡了。
- 译文:两个侍女从日落到夜晚一直忙碌到疲惫不堪,终于都进入了梦乡。
“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 诗意:时迁悄悄地爬下来,去拿一个芦苇做的笛子,然后吹熄了窗户上的蜡烛。
- 译文:时迁悄悄地下来,拿起一根芦苇做成的笛子,对着窗棂吹气,把蜡烛吹灭了。
这段诗句展示了一种典型的古代中国盗贼或间谍的策略,通过深夜行动来达到目的,同时避免被敌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