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迁听那两个梅香睡着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么响?”时迁做老鼠叫,丫嬛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门。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有诗为证:
狗盗鸡鸣出在齐,时迁妙术更多奇。
雁翎金甲逡巡得,钩引徐宁大解危。
且说时迁奔出城外,到客店门前,此时天色未晓。敲开店门,去房里取出行李,拴束做一担儿挑了,计算还了房钱,出离店肆,投东便走。行到四十里外,方才去食店里打火做些饭吃。只见一个人也撞将入来,时迁看时,不是别人,却是神行太保戴宗。见时迁已得了物,两个暗暗说了几句话,戴宗道:“我先将甲投山寨去,你与汤隆慢慢地来。”时迁打开皮匣,取出那副雁翎锁子甲来,做一包袱包了。戴宗拴在身上,出了店门,作起神行法,自投梁山泊去了。
诗句
1. 水浒传第五十六回:
- 关键词: 吴用、时迁、徐宁
- 译文: 《水浒传》第五十六回描述了吴用如何使时迁盗取徐宁的甲胄。
2. 回吴用使时迁盗甲:
- 关键词: 吴用、时迁、徐宁、芦管儿、汤隆
- 译文: 描述的是吴用设计让时迁去盗窃徐宁的甲胄,同时使用一个叫做“芦管儿”的工具来指示灯光。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第1句:
水浒传第五十六回:
- 译文:《水浒传》第五十六回描绘了梁山好汉吴用智谋的体现,他巧妙地指使时迁实施盗窃,最终成功盗取了徐宁的甲胄。
第2句:
回吴用使时迁盗甲:
- 词语解释:本句中的”回”是指上文的内容或情境,”吴用使时迁盗甲”是这个故事情节的概括。这里指的是吴用利用智谋让时迁实施盗窃行动。
第3句:
时迁听那两个梅香睡着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
- 译文:时迁注意到两个女仆睡着后,用一种叫做“芦管儿”的东西吹灭了灯。
第4句:
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
- 词语解释:“轻”在这里形容动作的轻盈、谨慎。
- 译文:当时迁发现灯被吹灭后,他从梯子上轻巧地解开了一个包裹,正准备下去拿。
第5句:
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么响?”
- 关键词:娘子、梅香、响声
- 译文:徐宁的妻子醒来听到了动静,她问女仆:“梁上是什么声音?”
第6句:
时迁做老鼠叫,丫嬛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
- 译文:时迁模仿老鼠的声音回应,女仆说,徐宁的妻子没有听到是老鼠叫,因为她在和女仆打架。
第7句:
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门。
- 词语解释:”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表示时迁模仿老鼠的动作;”悄悄”和”款款”则分别形容其行动的轻快和缓慢。
- 译文:时迁学着老鼠的样子厮打,然后悄无声息地下楼,小心翼翼地背起皮囊,走出大门,从内部直接开门到外面。
第8句:
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
- 词语解释:”班门”指的是大门口,用来比喻自己熟悉的环境或领域。
- 译文:当时迁到达大门口时,已经有人开始出门了,而且是在四更天(凌晨时分)的时候打开了门锁。
第9句:
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
- 译文:时迁成功地获得了皮囊(即锁子甲),趁机从人群中逃离。
赏析:
这段描述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和对话,展现了时迁的智慧和勇敢。吴用的计谋和时迁的巧妙执行,都体现了古代小说对智谋和勇气的赞美。同时,这段描述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盗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