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问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诗句
-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 后世记诵问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译文
古代的教化原则是以伦理为基础,然而随着后来人们只注重记忆和背诵经典而忽视了实际的道德教育,先王的教化理念便逐渐被遗忘了。现在的教导孩童,应当专注于培养他们孝顺、友爱、忠诚、诚信、礼貌、道义、廉洁、耻辱等基本品德。在对孩童进行教育时,我们应通过歌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向与情趣,通过学习礼节来端正他们的行为举止,通过诵读书籍来开拓他们的思维。如今很多人认为唱歌、学礼并不实用,这些都是世俗浅薄的看法,怎能理解古人的教育意图呢!
儿童的天性喜爱嬉戏游玩却惧怕受到约束,就如同刚刚萌芽的植物一样,如果被呵护得当,便能茁壮成长;如果受到挫折,就会枯萎凋零。因此对于孩子进行教导时,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并充满欢乐,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这就好比及时雨和春风滋润万物,使得一切草木都生机勃勃;若是严冬季节的严寒冰冻,那么万物都将失去生机。
当我们引导孩子唱歌吟诵时,不仅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向和情趣,更是在宣泄他们内心的激动和呼喊;当教授他们礼节时,不仅仅是使他们的举止变得端庄严肃,更是为了让他们在各种礼仪活动中学会如何恭敬有礼,从而锻炼他们的筋骨。通过阅读和吟诵,不仅能够打开孩子们的思维,还能让他们的心静下来,抑制住内心的冲动和不满,慢慢地接受道德教育和礼仪训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和性情,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的粗鲁和顽劣行为,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到了礼仪规范之中。这就是古代圣人设立教育的微妙用心。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写给刘伯颂等人的《传习录》中的一段。王阳明在此书中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等核心思想,强调教育和学习应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目标。该段文字通过对古代教育方法的反思和现代教育实践的对比,阐述了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和方法。王阳明认为,儿童的天性喜爱嬉戏游玩却惧怕受到约束,如同草木初生,需要适当的养护才能茁壮成长。他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快乐感,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他还提倡通过歌唱诗歌、学习和遵守礼节等方式,引导儿童自然地接受道德教育,使儿童的内心得到修养,性情得到调理。这种教育方法旨在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