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台下,对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越中有“全伯喈”、“全荆钗”之名起此。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到庙蹴术,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球着足,浑身旋滚,一似粘麰有胶、提掇有线、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绝。剧至半,王岑汾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遂解维归。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注释】

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台下,对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越中有“全伯喈”、“全荆钗”之名起此。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到庙蹴(jué)术,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球着足,浑身旋滚,一似粘麰有胶、提掇有线、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绝。剧至半,王岑汾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遂解维归。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译文】

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在台下,对着院本,一个词脱漏了,群起喧哗。又重新开场继续演。越中人把“全伯喈”、“全荆钗”的美誉都加在他身上。天启三年,我兄弟带着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等人去看他表演。到了庙里踢球,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的名声传世。踢球时脚下踩着球,浑身旋转翻滚,就像黏土粘着了有粘性的东西,提掇起来有线条,穿插进缝隙一样,人人都惊叹不已。演出进行了一半,王岑扮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再次让人叹为观止。于是我们才离开。戏场的气氛压倒一切,锣声没有响起,灯光也不亮。

赏析:

《严助庙》是明代传奇剧本。《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一些艺人在严助庙上演《伯喈》、《荆钗》等剧目的情况,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从戏剧结构上看,此剧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开场部分,主要是写艺人在演唱过程中出现失误;二是正戏部分,主要是写艺人表演精彩,赢得观众喝彩;三是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写演出结束后观众离场的情景。全剧由始至终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最后以观众散去作为结尾。

从人物描写上,剧中主要塑造了四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丁泥”、“一串珠”的主人公,即张大来;扮演李三娘的王岑;扮演火工窦老的杨四;以及扮演咬脐角色的马小卿。其中,王岑、杨四是配角,他们的出场与张大来的表演紧密相连,通过对比衬托,更突出了张大来表演技艺高超的特点。

从语言运用上看,剧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特别是一些精彩的台词,如“球着足,浑身旋滚”,“一人叫绝”,等等,不仅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剧情更加紧凑、流畅。

从艺术手法上看,全剧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