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不畜声伎,曰:“畏解,故不畜。”王右军曰:“老年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曰“解”,曰“觉”,古人用字深确。盖声音之道入人最微,一解则自不能已,一觉则自不能禁也。我家声伎,前世无之,自大父于万历年间与范长白、邹愚公、黄贞父、包涵所诸先生讲究此道,遂破天荒为之。有“可餐班”,以张彩、王可餐、何闰、张福寿名;次则“武陵班”,以何韵士、傅吉甫、夏清之名;再次则“梯仙班”,以高眉生、李岕生、马蓝生名;再次则“吴郡班”,以王畹生、夏汝开、杨啸生名;再次则“苏小小班”,以马小卿、潘小妃名;再次则平子“茂苑班”,以李含香、顾岕竹、应楚烟、杨騄駬名。主人解事日精一日,而傒童技艺亦愈出愈奇。余历年半百,小傒自小而老、老而复小、小而复老者,凡五易之。
【诗句】:谢太傅不畜声伎,曰:“畏解,故不畜。”王右军曰:“老年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曰“解”,曰“觉”,古人用字深确。
【译文】:谢安不喜欢收藏音乐人才,他说:“我怕他们理解了这种技艺,所以不愿意收藏。”王羲之则担心自己年老后会因为音乐而无法控制自己,怕子孙们觉察到他的嗜好。这里的“解”和“觉”都是指音乐的造诣已经达到一定境界,难以自抑;而古代人使用“解”和“觉”这样的字眼,表达得非常深刻。因为音乐的精髓深入人的内心,一旦精通就会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一旦领悟就会难以自制。
【注释】:陶庵梦忆(作者:张岱)
张氏声伎(声伎:古代泛指戏曲演员或音乐艺人)
谢太傅(谢安):东晋政治家、学者。
畜声伎:收藏乐师、歌手等艺人。
王右军:王羲之。
丝竹:古代乐器的通称。此处特指古琴等乐器。
陶写:陶冶情操,陶冶性情。
恒:常常。
赖:依靠。
丝竹陶写:即依靠丝竹来陶冶情操,调节情绪。
大父:祖父。
万历年间:明神宗年号为万历,此处泛指明朝时期。
范长白:名士范仲淹。
邹愚公:名士邹应麟。
黄贞父:名士黄道周。
包涵所:不详,可能是某位隐逸高士。
可餐班:以张彩、王可餐、何闰、张福寿等人的名字命名的音乐班社。
武陵班:以何韵士、傅吉甫、夏清等人的名字命名的音乐班社。
梯仙班:以高眉生、李岕生、马蓝生等人的名字命名的音乐班社。
吴郡班:以王畹生、夏汝开、杨啸生等人的名字命名的音乐班社。
苏小小班:以马小卿、潘小妃等人的名字命名的音乐班社。
平子茂苑班:以李含香、顾岕竹、应楚烟、杨騄駬等人的名字命名的音乐班社。
主人:此指主人谢太傅。
解事:懂得音乐道理。
傒童:侍候主人的仆人。
技艺:音乐演奏的技能水平。
历年:经过的时间。
小傒:侍候谢太傅的小仆。
自小:从小就开始。
老:年纪大了。
复小:重新变得年轻。
复老者:年纪又老了。
凡五易之:一共换了五次。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谢太傅对声伎的珍视与欣赏,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对于艺术修养的极高追求。其中,“畏解,故不畜”一句,表达了谢太傅对于音乐技艺的敬畏之情,认为只有真正懂得音乐的人才能驾驭它。而“恒恐儿辈觉”则是说,他担心自己的子孙们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从而继承和发展这种艺术形式。这种对艺术传承的重视,体现了谢太傅对于文化传承的深厚责任感。同时,通过对“解”、“觉”二字的运用,诗人巧妙地表达了音乐技艺的微妙变化,以及人们对其难以控制的情愫。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情感的波动,令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