巘花阁在筠芝亭松峡下,层崖古木,高出林皋,秋有红叶。坡下支壑回涡,石拇棱棱,与水相距。阁不槛、不牖,地不楼、不台,意正不尽也。五雪叔归自广陵,一肚皮园亭,于此小试。台之、亭之、廊之、栈道之,照面楼之侧,又堂之、阁之、梅花缠折旋之,未免伤板、伤实、伤排挤,意反局蹐,若石窟书砚。隔水看山、看阁、看石麓、看松峡上松,庐山面目反于山外得之。五雪叔属余作对,余曰:“身在襄阳袖石里,家来辋口扇图中。”言其小处。
【注释】
巘(yǎn)花阁:山中花木的亭台。
筠芝亭:在庐山南麓,有“小蓬莱”之称。松峡:指香炉峰下的峡谷。
支壑回涡:山中小溪曲折回环。石拇棱棱:形容石上苔藓多而不平。
五雪叔:即张岱,字宗子,号五雪居士。广陵:今江苏扬州。园亭:即园林中的亭子。此处指张岱自己的园林。
石窟书砚:用石刻佛像代替纸墨书写。
隔水看:从水中看。苏轼《后赤壁赋》中有“隔江望归舟”的描写。
辋口扇图:辋川的画图。
身在襄阳袖石里:指张岱隐居于江西的匡庐。杜甫《秋兴八首》有“西望瑶池降玉宇,东来紫气满匡庐”。
家来辋口扇图中:指张岱回到故乡浙江绍兴。辋口为辋川的别称。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绘一幅画卷,表达了他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高远志趣。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山水佳作。
首句“巘花阁在筠芝亭松峡下”,交代了这首诗的地点。巘花阁位于庐山的筠芝亭松峡之下,是一座山中花木的亭台。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第二句“层崖古木,高出林皋,秋有红叶”,描绘了山上的景致。层崖上的古树参天,枝叶茂密,仿佛置身于林中。秋季,红叶满山,色彩斑斓,给山林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坡下支壑回涡,石拇棱棱,与水相距”,进一步描绘了山谷中的美景。山坡下的支壑回旋曲折,石上的苔藓斑驳陆离,与潺潺流淌的溪水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第四句“阁不槛、不牖,地不楼、不台,意正不尽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山水之间独特审美情趣的追求。他认为山水之间应该保持自然之态,不应该人为地加以修饰。这种追求既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领悟,也展示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
第五句“五雪叔归自广陵,一肚皮园亭,于此小试”,描述了张岱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感。五雪叔(张岱的朋友)从广陵归来,带来了很多关于园亭的美景,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这里的园亭是指张岱自己在家乡经营的园林,充满了诗意与生活气息。
第六句“台之、亭之、廊之、栈道之,照面楼之侧,又堂之、阁之、梅花缠折旋之”,继续描绘了他所看到的景色。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既有台、亭、廊、栈道,也有楼和堂。这些建筑物周围被梅花环绕,形态各异,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七句“未免伤板、伤实、伤排挤,意反局蹐,若石窟书砚”,表达了他对这些建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这些建筑虽然各有特色,但过于拥挤,给人一种压迫感。同时,他还担心这些建筑会破坏自然之美,使得山水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紧张。
第八句“隔水看山、看阁、看石麓、看松峡上松,庐山面目反于山外得之”,则描绘了他如何从远处观察庐山的美景。他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庐山,发现原来庐山的面貌如此美丽,而那些被人工建筑所遮挡的自然风光反而显得更为重要。
最后一句“五雪叔属余作对,余曰:‘身在襄阳袖石里,家来辋口扇图中’”,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回应。他认为自己的隐居之地就像是一幅画卷,而那些山水之间的美景则如同画中的景物,令人陶醉。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羡慕那些繁华的城市和繁华的生活,而是更喜欢像他这样的隐逸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之间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它既是一幅山水画卷,也是一首抒情诗篇,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