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堂虚动可容微,林景幽生知远翳。
不似澄岩多种秫,空留五亩列庭葵。
词人已著河栖室,此地常馀墓草悲。
总是震家高卧处,山阳何必更题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内容如下:

白燕庵作

茅堂虚动可容微,林景幽生知远翳。

不似澄岩多种秫,空留五亩列庭葵。

词人已著河栖室,此地常余墓草悲。

总是震家高卧处,山阳何必更题诗。

注释:

  1. 茅堂:茅屋的堂屋,这里指作者自己的住所。
  2. 虚动:空旷,寂静无声。
  3. 林景:树林的景象。
  4. 知远翳:知道远处有遮蔽物。
  5. 澄岩:清澈的岩石。
  6. 多种秫:种植高粱。
  7. 五亩列庭葵:形容庭院中排列整齐的向日葵。
  8. 词人:诗人。
  9. 河栖室:河上的小房子,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10. 山阳:地名,此处指王维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白燕庵所作。诗的开篇“白燕庵作”,点明了这是一首诗的题目。接下来四句描绘了白燕庵周围的景色和氛围。
    首联“茅堂虚动可容微,林景幽生知远翳。”描述了茅堂空旷寂静的情景,周围树木茂盛,远处有树木遮挡视线。这两句通过描写白燕庵周围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颔联“不似澄岩多种秫,空留五亩列庭葵。”与首联形成了对比。这里提到“澄岩”,可能是作者所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高粱,但最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词人已著河栖室,此地常余墓草悲。”进一步描绘了白燕庵的凄凉景象。这里的“词人”很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他在这里隐居,却常常感到悲伤。这两句通过描绘白燕庵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尾联“总是震家高卧处,山阳何必更题诗。”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这里提到了“震家”,可能是作者的家族姓氏,暗示了作者与白燕庵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一句“山阳何必更题诗”表明,虽然白燕庵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作者并不认为它值得再做诗歌赞美。这两句强调了作者对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整首诗以白燕庵为背景,通过对白燕庵周围环境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