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夫妇,结发相因依。
恩爱在偕老,零落中路歧。
夕坐守空闺,晨兴簪恶笄。
身为张氏妇,茕立将安归?
愿言持寸心,如石无改移。
上奉百岁姑,下哺两男儿。
儿虽媵所出,孰匪夫体遗?
烝尝苟有托,门户亦足持。
瞻望恐弗及,劬劳庸敢辞。
乡人敬妇德,县官尊母仪。
二子伯与仲,孝思长不衰。
相见发种种,犹说襁褓时。
故家海东头,波涛诚渺弥。
独有双柏舟,可以济艰危。
行者曾弗操,令人怨蛾眉。
这首诗的作者佚名,创作于元代。诗中的主人公张节妇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她一生忠于丈夫,忠贞不渝地照顾家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首句“人生为夫妇,结发相因依。”描述了张节妇与丈夫结发为夫妻,相互依靠的生活状态。结发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仪式,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句话表达了张节妇对婚姻生活的珍视和对丈夫的深情。
第二句“恩爱在偕老,零落中路歧。”描述了张节妇和丈夫共同度过的岁月,他们的恩爱之情一直延续到了晚年,然而却面临着分离的命运。这句话表达了张节妇对丈夫的眷恋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第三、四句“夕坐守空闺,晨兴簪恶笄。”描述了张节妇在家中的生活状态。她晚上坐在空荡荡的闺房里,早晨起身时却必须佩戴着丑陋的发簪。这句话描绘了张节妇的孤独和无助,她的生活环境艰苦,但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接下来的句子“身为张氏妇,茕立将安归?”表达了张节妇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她作为一个妻子,独自站立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才能找到归宿,表达了她的无助和焦虑。
接下来的诗句“愿言持寸心,如石无改移。”表达了张节妇对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她希望自己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石头一样坚定不移。这句话展示了张节妇的坚强和勇敢,她不畏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接下来的诗句“上奉百岁姑,下哺两男儿。”表现了张节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她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句话展现了张节妇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她无私地付出,尽职尽责地照顾家人。
接下来的诗句“儿虽媵所出,孰匪夫体遗?烝尝苟有托,门户亦足持。”表现了张节妇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她虽然不是亲生母亲,但她依然关心孩子们的幸福和成长,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可靠的依靠,保护自己的家人。这句话表达了张节妇的关爱之心,她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支持。
接下来的诗句“瞻望恐弗及,劬劳庸敢辞。”表达了张节妇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自己的辛劳。她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己的辛勤工作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句话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个人的困境,也表达了张节妇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挣扎。
接下来的诗句“乡人敬妇德,县官尊母仪。”表现了张节妇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乡亲们尊敬她的德行,县官也尊重她的榜样。这句话展现了张节妇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她的品德和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接下来的诗句“二子伯与仲,孝思长不衰。”表现了张节妇的孩子们的孝顺和感恩之情。两个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孝敬父母的美德和对长辈的尊重。这句话展示了家庭的良好传统和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接下来的诗句“相见发种种,犹说襁褓时。”表达了张节妇与孩子们之间的亲情和回忆。她回忆起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尽管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仍然怀念小时候的时光。这句话描绘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的回忆,也体现了张节妇对过去的珍惜。
最后的两句“故家海东头,波涛诚渺弥。独有双柏舟,可以济艰危。”描绘了张节妇的故乡景象和她的处境。她出身于一个偏远的地方,面对着海洋的波涛和艰难险阻的生活。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结尾:“行者曾弗操,令人怨蛾眉。”表达了张节妇的不幸遭遇和人们的同情。她曾经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却遭到了人们的怨恨和误解。这句话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对弱者的不公,也表达了张节妇的无奈和悲哀。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张节妇的佳作,通过对张节妇生活经历的描述和对她品质的赞扬,展示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时,诗中也通过描绘她的困境和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