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雨花台,近在城南陌。
不见讲经人,空林澹秋色。
登高俯大江,目送千里客。
白鸟下沧波,孤帆远山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辨析与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判断正误,并加以比较。解答时可抓住诗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第一句中的“梁朝”指的是南齐和梁朝;“雨花台”是南京的一座著名古迹,相传在南朝梁天监年间,这里曾建有“同泰寺”,因寺内有一池经常溢水,于是人们将此地改名为“栖霞”;“城南陌”即城南的小路。
第二句中的“讲经人”指僧人;“空林”意为树林空荡无一人居住。
第三句中的“登高”指登上高处;“大江”指南宋的长江;“千里客”指远行的客人。
第四句中的“白鸟”即白色的飞鸟;“沧波”指深蓝色或青色的波浪;“孤帆”指一只孤单的船帆。
第五句中的“沧波”指深蓝色或青色的波浪;“孤山”指远处的山峰;“碧”即青绿色。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首联写诗人送别的地点,颔联写不见讲解佛经的人,尾联写目送远行的客人。
(2)译文:南朝时期,南京城外有个名叫栖霞的寺。诗人在城南的小路上送别朋友,只见那寺院周围没有一个人。我站在高处,俯瞰着滚滚长江。只见一队白色的飞鸟正在向江中飞去,江面上只有一只孤帆。远处的青山被染成了青色。
(3)赏析:诗人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的前两句先点出时间、地点,再写送别的场景,既自然又合情合理,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送别的地方,真切地感受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则由近及远,从眼前的景物写到远景的青山,画面开阔而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