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茅斋橡下亭,半池荷叶半池菱。
匡床曲几坐终日,万叠青山一老僧。
【注释】
竹外茅斋:竹林外茅草盖的小屋。
橡下亭:在橡树林下的亭子。
半池荷叶:池塘中有半池荷叶。
半池菱:池塘中有半池菱角。
匡床曲几:用木条做床和椅子。
匡,通“桁”(gāng):粗大的直木,这里指横木或横档。
曲几:弯曲的桌子。
终日:整天。
万叠青山:层层叠叠的青山。
一老僧:一个老僧人。
赏析:
这首诗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兼而有之,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境幽美而深邃,富有哲理意味,堪称佳作。
首句写诗人在竹外茅斋下橡林中的亭子中安坐。“竹外”“茅斋”点出环境,“橡下”“亭”点出位置,“竹外”“茅斋”与“橡下”“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画。“竹外”“茅斋”点明诗人的居所,又暗含着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橡下”二字表明了诗人所处的具体地点,也暗示了其心境的高远。
第二句写诗人坐在橡树下亭子里,看着池塘里的荷塘和菱角地。“半池荷叶”“半池菱”,描绘了池塘中荷花与菱角的生长状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半”字的使用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描写力。
第三句写诗人在橡树下亭子中安坐一整天。“匡床曲几坐终日”,展现了诗人闲适、惬意的生活态度。“匡床”指的是用木条做的床和椅子,“曲几”则是弯曲的桌子。“匡床曲几”是诗人在橡树下亭子中安坐的具体场景。
第四句写诗人在橡树下亭子中看着层峦叠嶂的青山,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命的感慨。“万叠青山一老僧”,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和感悟。这一句中,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将青山的苍茫、深沉与老僧的恬淡、从容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僧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这首诗以优美的景色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