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重占处士星,草堂突兀夜灯明。
风流已与人都尽,手泽空怜物有情。
依旧短墙围野色,不禁高树起秋声。
伤心未了生前约,渔子沙头一棹横。

宿相城有怀石田先生

文徵明诗作赏析

  1. 诗句释义
  • 何处重占处士星?
    注释:何处可以再次占据高洁之士的星辰。比喻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 草堂突兀夜灯明。
    注释:草堂(即草屋或简陋居所)在夜晚灯火通明,形象描绘出隐居生活简朴但充满温暖。
  • 风流已与人都尽,
    注释:风流才情已经耗尽,形容人已老去,才学不再。
  • 手泽空怜物有情。
    注释:手泽(指手印、遗痕)让人怜惜万物仍有情感的存在。
  • 依旧短墙围野色,
    注释:依然用矮墙围着田园景色,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珍视。
  • 不禁高树起秋声。
    注释:禁不住秋风中树叶飘落的声音。
  1. 译文
  • 何处可再占星辰,草堂夜灯亮如昼。
  • 风流尽矣,人皆老去,物犹存情。
  • 仍以矮墙围野色,秋风唤起秋声。
  1. 赏析
  • 此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
  • 诗中的“草堂”、“短墙”等意象,不仅描绘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田园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深思人生哲理。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创作于明朝时期,文徵明作为当时的杰出文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内心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游览相城时触景生情而创作,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当时文人阶层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韵律严谨,朗朗上口,充分展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何处重占处士星”中的“处士星”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追求。
  • 诗中多次运用叠词和形容词,如“短墙”、“野色”、“秋声”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影响
  • 此诗作为明代文人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追求。
  • 诗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对后世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方面。
  1. 现代应用
  • 在当代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借鉴和启示。
  • 可以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诗词研究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魅力,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